台湾地区人民团体管理法制经验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15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2-13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范围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研究范围 | 第14页 |
三、研究限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人民团体的意义 | 第15-42页 |
第一节 人民团体的概念与功能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人民团体与其他相近似的观念介绍 | 第16-20页 |
一、非营利组织的观念 | 第16-18页 |
二、非政府组织的观念 | 第18-19页 |
三、志愿部门、慈善部门与免税部门 | 第19-20页 |
第三节、台湾地区法制下的人民团体概念 | 第20-24页 |
一、人民团体 | 第20页 |
二、社会团体 | 第20-22页 |
三、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体系 | 第22-24页 |
四、人民团体与相关概念的整理 | 第24页 |
第四节、人民团体的理论基础与发生原因 | 第24-28页 |
一、结社自由 | 第24-26页 |
二、私法自治与契约自由原则 | 第26页 |
三、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失灵理论 | 第26-27页 |
四、志愿服务理论与社群主义理论 | 第27-28页 |
第五节、人民团体管制的理论基础与界限 | 第28-29页 |
第六节 外国相关概念之介绍 | 第29-40页 |
一、美国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 第29-31页 |
二、日本法制下的非营利组织 | 第31-36页 |
三、英国非营利组织概念之探讨 | 第36-39页 |
四、德国法制下人民团体概念之探究 | 第39-40页 |
第七节 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台湾地区人民团体管理法制之演进 | 第42-76页 |
第一节、解除戒严前人民团体管理法制分析 | 第43-47页 |
一、《非常时期人民团体组织法》的规范重点 | 第43-45页 |
二、整体制度的检讨 | 第45-47页 |
第二节、解严之后人民团体管理法制的翻修 | 第47-66页 |
一、修法的时空背景与过程 | 第47-48页 |
二、现行人民团体法的重点整理 | 第48-51页 |
三、人民团体管理规范体系的建构 | 第51-64页 |
四、地方自治团体的法规配套 | 第64-66页 |
第三节、现行人民团体管理法制上的分析 | 第66-74页 |
一、《人民团体法》本法的分析 | 第66-68页 |
二、人民团体规范体系法制上的检讨 | 第68-74页 |
第四节、结论 | 第74-76页 |
第四章 台湾地区人民团体管理法制上的困境 | 第76-102页 |
第一节、人民团体成立的事前限制的争论 | 第76-79页 |
一、人民团体事前限制的起源与发展 | 第76-78页 |
二、《人民团体法》修正后的展望 | 第78-79页 |
第二节、适用长达八十年的宗教法制 | 第79-90页 |
一、现行法制的立法渊源 | 第79-81页 |
二、尝试修法的努力 | 第81-82页 |
三、立法延宕的原因 | 第82-90页 |
第三节、饱受政治力影响的政党法 | 第90-93页 |
一、政党法草案的时空背景 | 第90-91页 |
二、政党法立法共识的形成 | 第91页 |
三、政党法草案的争议之处 | 第91-93页 |
第四节、昙花一现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法草案 | 第93-100页 |
一、草案的时空背景 | 第93-94页 |
二、草案的重点整理 | 第94-96页 |
三、对非《营利组织发展法草案》的评析 | 第96-100页 |
第五节、结论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人民团体行政管理上的难点 | 第102-130页 |
第一节、行政管理上的困境 | 第102-114页 |
一、人民团体的发展历程 | 第102-108页 |
二、管理人力的缺乏 | 第108-110页 |
三、行政管理的规定过于琐碎 | 第110-114页 |
第二节、人民团体免税问题的检讨 | 第114-117页 |
一、免税规定有无违反“租税法定主义” | 第114-116页 |
二、免税主体范围过大 | 第116页 |
三、简化申报程序的不当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公益劝募管理上的漏洞与不足 | 第117-123页 |
一、现行法律制度下的缺失 | 第118-122页 |
二、修法动向与未来展望 | 第122-123页 |
第四节、自律机制的兴起 | 第123-127页 |
一、外国法中团体内自律规范 | 第124-125页 |
二、台湾地区公益团体自律联盟的发展 | 第125-127页 |
第五节、人民团体立法倡议的成果 | 第127-129页 |
一、《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的推动过程 | 第127-128页 |
二、其他公益法案的推动 | 第128-129页 |
第六节 本章结论 | 第129-13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0-135页 |
第一节 法制建议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台湾地区未来体制改革的展望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2页 |
谢词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