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导论 | 第17-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7-2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第一部分 纯粹经济损失的理论基础 | 第24-80页 |
第一章 现代社会中对他人侵害的救济 | 第24-39页 |
第一节 现代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 第25-28页 |
一、侵权行为概念的比较 | 第25-27页 |
二、侵权行为概念变化的必要性 | 第27页 |
三、侵权责任法的抽象性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 第28-39页 |
一、过错责任原则及其修正 | 第28-30页 |
二、过错归责体系的再构建 | 第30-32页 |
三、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32-34页 |
四、因果关系理论及相当因果关系说之批判 | 第34-39页 |
第二章 纯粹经济损失的基础及原则 | 第39-57页 |
第一节 纯粹经济损失的本质与特征 | 第39-43页 |
一、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 | 第39-40页 |
二、纯粹经济损失的特征 | 第40-43页 |
第二节 解决纯粹经济损失问题的历史分析 | 第43-48页 |
一、古代与中世纪的纯粹经济损失 | 第43-45页 |
二、近代以后的纯粹经济损失 | 第45-48页 |
第三节 纯粹经济损失的基本原则及政策考量因素 | 第48-56页 |
一、责任排除规则的基本理由与批评 | 第48-53页 |
二、Atiyah教授的政策考量因素 | 第53-5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纯粹经济损失的类型与经济分析 | 第57-80页 |
第一节 纯粹经济损失的类型 | 第57-60页 |
一、反射损失(Ricochet Loss) | 第57-58页 |
二、转移损失(Transferred Loss) | 第58-59页 |
三、公共设施封锁 | 第59-60页 |
四、专家责任 | 第60页 |
第二节 纯粹经济损失的经济分析 | 第60-79页 |
一、个人损失与社会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 第61-67页 |
二、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损失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 第67-71页 |
三、经济学上对纯粹经济损失的再定式化 | 第71-79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二部分 纯粹经济损失责任的国际比较 | 第80-146页 |
第一章 英国法上的纯粹经济损失责任 | 第80-96页 |
第一节 纯粹经济损失的基本立场与过失侵权责任的发展 | 第80-83页 |
一、关于纯粹经济损失的基本立场与政策性因素 | 第80-81页 |
二、过失侵权责任的发展及影响:Hedley Byrne原则 | 第81-83页 |
第二节 反射损失 | 第83-87页 |
一、关于反射损害责任的基本立场:Spartan Steel v. Martin判决原则 | 第84页 |
二、反射损失的类型 | 第84-87页 |
第三节 转移损失 | 第87-89页 |
一、转移损失责任认定的基本立场 | 第87-88页 |
二、转移损失责任认定的依据 | 第88-89页 |
第四节 公共设施的关闭 | 第89页 |
第五节 专家责任 | 第89-96页 |
一、故意虚假陈述 | 第90-91页 |
二、过失虚假陈述 | 第91-96页 |
第二章 美国法上的纯粹经济损失责任 | 第96-110页 |
第一节 THE RESTATEMENT OF TORTS的纯粹经济损失 | 第96-101页 |
一、纯粹经济损失的基本原则 | 第96-97页 |
二、The Restatement of Torts第766条 | 第97-98页 |
三、无过失责任理论的发展与纯粹经济损失的认定 | 第98-101页 |
四、经济损失原则的理论依据:美国商法典(UCC)上的默示保证 | 第101页 |
第二节 反射损失 | 第101-104页 |
一、J'Aire判决对反射损失责任的承认 | 第101-102页 |
二、回避合同导致的过失侵权责任:赌博损害的原因 | 第102-103页 |
三、所谓"近因"理论:烟草诉讼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转移损失 | 第104-105页 |
第四节 公共设施关闭 | 第105-107页 |
一、为限制责任要求"具体可预见的可能性":People Express判决 | 第105-106页 |
二、法经济学上的私人损失和社会损失 | 第106页 |
三、道德责任的主张 | 第106-107页 |
第五节 专家责任 | 第107-110页 |
一、研究所实验结果的效力 | 第108页 |
二、"不情愿的收养"的抚慰金请求 | 第108-110页 |
第三章 法国法上的纯粹经济损失责任 | 第110-123页 |
第一节 纯粹经济损失责任的认定条件 | 第110-113页 |
一、侵害损害的可确定性 | 第111-112页 |
二、侵害损害的直接性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反射损失 | 第113-117页 |
一、反射损失的基本原则与立场 | 第114-115页 |
二、因果关系举例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转移损失 | 第117-120页 |
一、基本立场 | 第117-119页 |
二、例证 | 第119-120页 |
第四节 公共设施关闭 | 第120页 |
第五节 专家责任 | 第120-123页 |
一、责任一般化的过失程度 | 第121页 |
二、原告的确定与风险承担 | 第121-123页 |
第四章 德国法上的纯粹经济损失责任 | 第123-135页 |
第一节 德国《民法》上的纯粹经济损失责任赔偿 | 第123-127页 |
一、侵权责任与"其他权利"损害的基本原则 | 第124-125页 |
二、纯粹经济损失责任的基本原则和例外 | 第125-127页 |
第二节 反射损失 | 第127-129页 |
一、反射损害认定原则 | 第127页 |
二、例证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转移损失 | 第129-131页 |
一、转移损失的理论基础及其构成 | 第129-130页 |
二、转移损失的类型 | 第130-131页 |
第四节 公共设施的关闭 | 第131-132页 |
第五节 专家责任 | 第132-135页 |
一、专家责任的认定原则 | 第132-133页 |
二、鉴定人的责任:BGHZ 127,378,380 | 第133-134页 |
三、律师的责任 | 第134页 |
四、注册税务师的责任:BGH NJW 1987,1758 | 第134-135页 |
第五章 韩国法上的纯粹经济损失责任 | 第135-146页 |
第一节 过失侵权责任与纯粹经济损失 | 第135-137页 |
一、《民法》第750条的成立条件 | 第135-136页 |
二、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 第136-137页 |
三、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 第137页 |
第二节 反射损失 | 第137-141页 |
一、反射损害的认定标准 | 第137-138页 |
二、例证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转移损失 | 第141-143页 |
一、转移损失责任赔偿的认定 | 第141-142页 |
二、送交买卖与间接代理 | 第142-143页 |
第四节 公共设施的关闭 | 第143页 |
第五节 专家责任 | 第143-146页 |
一、专家责任的认定 | 第144页 |
二、例证 | 第144-146页 |
第三部分 纯粹经济损失的构成要件及责任形式 | 第146-203页 |
第一章 目前中国法学界的观点 | 第146-156页 |
第一节 中国的研究现状 | 第146-149页 |
一、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6-148页 |
二、司法实践现状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纯粹经济损失在民法中的定位 | 第149-156页 |
一、民法通则上的地位 | 第149-150页 |
二、合同法上的地位 | 第150-152页 |
三、侵权行为法上的地位 | 第152-154页 |
四、其他法律上的地位 | 第154-156页 |
第二章 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构成要件 | 第156-168页 |
第一节 民事责任的损害赔偿机制 | 第157-161页 |
一、侵害行为及损失的发生 | 第157-159页 |
二、损失赔偿 | 第159-160页 |
三、损失赔偿的范围及因果关系:事实性因果关系 | 第160-161页 |
第二节 纯粹经济损失的构成条件 | 第161-168页 |
一、概述 | 第161-162页 |
二、对预见结果发生的故意或过失 | 第162-164页 |
三、侵害行为具有违法性 | 第164页 |
四、实际经济损失 | 第164-165页 |
五、侵害行为和经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165-168页 |
第三章 侵权法与合同法相交叉的领域 | 第168-175页 |
第一节 缔约过失 | 第168-171页 |
一、缔约过失的法律性质 | 第169-170页 |
二、缔约过失的认可范围 | 第170-171页 |
第二节 第三人利益合同 | 第171-175页 |
一、概念 | 第171-172页 |
二、纯粹经济损失的职能 | 第172页 |
三、中国法上的纳入可能性 | 第172-174页 |
四、同第三人损害赔偿制度之间的关系 | 第174-175页 |
第四章 反射损失 | 第175-186页 |
第一节 反射损失的构成要件 | 第175-178页 |
一、概述 | 第175-176页 |
二、发生原始损失 | 第176-177页 |
三、存在由于原始侵害引起第次级损失 | 第177页 |
四、加害人和被害人间无合同关系 | 第177页 |
五、发生实际经济损失 | 第177-178页 |
第二节 分别探讨一般类型发生的问题 | 第178-186页 |
一、抚养义务人死亡造成的被抚养人经济性损失 | 第178-180页 |
二、被雇佣人因第三人过失致死伤所造成的雇佣人的经济损害 | 第180-183页 |
三、因直接受害人的物理性损害造成的第三人经济损失 | 第183-186页 |
第五章 转移损失 | 第186-192页 |
第一节 转移损失的构成要件 | 第186-188页 |
一、第三人的侵害 | 第187页 |
二、发生原始损失;原始损失=次级损失 | 第187页 |
三、原始损害人与原告之间存在合同关系 | 第187-188页 |
第二节 转移损失的发生类别 | 第188-192页 |
一、因合同发生转移 | 第188-189页 |
二、因法律发生转移 | 第189-190页 |
三、具体案例 | 第190-192页 |
第六章 专家责任 | 第192-203页 |
第一节 专家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192-195页 |
一、专家存在虚假陈述 | 第192-194页 |
二、专家存在过失 | 第194页 |
三、存在因虚假陈述导致纯粹经济损失发生的事实 | 第194-195页 |
四、虚假陈述与纯粹经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195页 |
第二节 专家过失虚假陈述导致第三人纯粹经济损失的救济方式 | 第195-200页 |
一、诉讼形式 | 第195-196页 |
二、举证责任 | 第196-197页 |
三、防止诉讼泛滥的措施——对第三人范围的限定 | 第197-199页 |
四、探讨 | 第199-200页 |
第三节 判例的态度 | 第200-203页 |
一、一般论 | 第200页 |
二、具体案例 | 第200-203页 |
结论 | 第203-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