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EPS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EPS简介 | 第14-17页 |
·EPS研究状况及技术分析 | 第17-21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论文的章节与结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EPS系统参考转向力矩模型研究 | 第23-48页 |
·EPS系统的参考转向力矩模型 | 第23-24页 |
·基于系统辨识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 | 第24-33页 |
·汽车整车模型 | 第24-26页 |
·轮胎侧偏刚度模型 | 第26-27页 |
·参数辨识方法 | 第27-29页 |
·模型验证 | 第29-33页 |
·模型评价 | 第33页 |
·基于过程辨识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 | 第33-40页 |
·汽车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34页 |
·动态模型辨识方法 | 第34-36页 |
·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辨识 | 第36-39页 |
·模型检验 | 第39-40页 |
·模型评价 | 第40页 |
·基于神经网络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研究 | 第40-47页 |
·汽车神经网络模型确定 | 第41-42页 |
·训练集和网络训练 | 第42-43页 |
·模型精度评估方法 | 第43页 |
·模型仿真实例 | 第43-46页 |
·模型评价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EPS及其助力特性研究 | 第48-68页 |
·EPS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 第48-49页 |
·EPS的助力特性研究 | 第49-62页 |
·本文EPS助力特性的研究出发点 | 第49-50页 |
·驾驶员操舵力矩与主动阻力矩的倍率关系 | 第50-53页 |
·基于T-S模型的不同工况下的倍率关系综合 | 第53-58页 |
·倍率影响的助力特性仿真与分析 | 第58-62页 |
·主动阻力矩和前轮侧向力的计算 | 第62-66页 |
·主动阻力矩的计算 | 第62-63页 |
·前轮侧向力的计算 | 第63-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基于EPS的电动机选择和控制方案 | 第68-86页 |
·基于EPS的电动机选择 | 第68-73页 |
·电动机类型的选定 | 第68-70页 |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选定 | 第70-73页 |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 第73-85页 |
·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 | 第74-76页 |
·基于EPS的交流异步电动机自适应控制方案 | 第76-80页 |
·转子磁链的T-S模糊观测模型 | 第80-84页 |
·不同坐标系下的旋转变换关系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基于EPS的交流异步电动机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第86-123页 |
·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器的T0S模型 | 第87-90页 |
·模糊建模与T-S模型理论 | 第87-88页 |
·控制器T-S模型的确立 | 第88-90页 |
·交流异步电动机区间H_∞鲁棒控制器 | 第90-111页 |
·同步频率ω_1、电流i_(sT)范围估计 | 第90-91页 |
·区间系统H_∞鲁棒控制器可设计性分析 | 第91-97页 |
·单个区间H_∞鲁棒控制器设计 | 第97-111页 |
·整体系统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第111-117页 |
·隶属函数确定 | 第111-112页 |
·模糊控制规则确定 | 第112页 |
·反模糊化 | 第112-115页 |
·自适应控制器合成 | 第115-117页 |
·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 | 第117-122页 |
·控制性能分析 | 第118-119页 |
·区间划分的正确性验证 | 第119-120页 |
·电动机参数摄动时控制器的控制效果 | 第120-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基于EPS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验证试验 | 第123-135页 |
·试验设计 | 第123页 |
·道路试验主要设备 | 第123-125页 |
·试验方法 | 第125-126页 |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126-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结论 | 第135-139页 |
全文总结 | 第135-136页 |
论文中的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