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杂交稻亲本SSR指纹图谱构建及两系杂交稻和大青棵鉴定的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7页
 1 杂交稻种子真实性和纯度检测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5-25页
   ·形态标记鉴定法第15-17页
   ·物理化学鉴定法第17页
   ·生物化学标记鉴定法第17-19页
   ·DNA分子标记鉴定法第19-25页
 2 当前应用SSR标记进行品种鉴定需要研究解决的技术要点第25-29页
   ·快速提取DNA的方法研究第26页
   ·PCR扩增程序和反应体系的优化第26-27页
   ·PCR扩增产物检测方法的改进第27-28页
   ·核心引物的筛选和DNA指纹图谱的构建第28-29页
 3 研究快速、简便、准确的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品种SSR标记鉴定方法的重要意义第29-30页
   ·杂交种子纯度的快速检测是种子市场和生产的需要第29页
   ·杂交水稻品种的快速鉴定方法也是当前水稻新品种测试的需要第29-30页
 4 两系法杂交稻及其亲本的SSR标记鉴定的重要性第30-32页
   ·两系法杂交稻的特点第30页
   ·光温敏不育的原理和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原因第30-32页
   ·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种植鉴定存在的问题第32页
 5 杂交水稻种子中大青棵鉴定第32-35页
   ·大青棵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及SSR标记鉴定的意义第32-33页
   ·大青棵产生的遗传机理和SSR标记鉴定的依据第33-35页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35-37页
第二章 4个两系杂交稻亲本的SSR多态性分析第37-4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8-40页
   ·试验材料第38-39页
   ·试验方法第39-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6页
   ·52对SSR引物在7个亲本间的多态性第40-45页
   ·两优培九F_1及其亲本SSR标记检测验证第45-46页
 3 讨论第46-49页
第三章 33份籼粳杂交稻亲本的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第49-6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0-52页
   ·试验材料第50-51页
   ·试验方法第51-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63页
   ·33份籼粳杂交稻亲本的SSR分子标记多态性第52页
   ·33份籼粳杂交稻亲本的遗传相似性分析第52-57页
   ·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33份亲本的聚类分析第57-58页
   ·33份籼粳杂交稻亲本的SSR指纹图谱第58-63页
 3 讨论第63-65页
第四章 粳稻不育系与籼稻及籼稻不育系与粳稻杂交F_1代主要农艺性状特征分析及鉴定大青棵的SSR标记第65-8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6-71页
   ·试验材料第66-68页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第68页
   ·DNA提取方法和步骤第68页
     ·DNA提取方法第68-69页
   ·PCR反应和扩增产物检测第69页
   ·数据分析第69-7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1-76页
   ·5个粳稻不育系与13个籼稻所配38个组合F_1的株高、抽穗期及结实率的表现第71-75页
   ·4个籼稻不育系与9个粳稻父本所配17个组合F_1的株高、抽穗期及结实率的表现第75-76页
 3 与55个杂交组合F_1代株高、抽穗期显著相关的SSR标记扩增条带第76-77页
 4 本试验中鉴定大青棵的SSR分子标记第77-78页
 5 同一个组合在南京和海南的3个性状表现差异第78-82页
 6 讨论第82-87页
   ·本研究中鉴定大青棵标记第82-83页
   ·大青棵标准的确定第83页
   ·不断完善大青棵的鉴定技术第83页
   ·六千辛A为母本的大青棵组合类型分析第83-84页
   ·大青棵类型杂株存海南难以进行种植鉴定第84页
   ·与株高、抽穗期显著相关的标记分析第84-85页
   ·发现1个有生产潜力的亚种杂交组合第85页
   ·快速、高效DNA提取方法的应用第85-87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第87-91页
 1 全文结论第87-88页
   ·改进了DNA提取方法第87页
   ·4对SSR引物组合可以鉴定4个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两优122及其亲本第87页
   ·建立了33个籼、粳杂交稻亲本的SSR指纹图谱数据库,发现了6对可以用于鉴定籼、粳类型的SSR特征标记第87-88页
   ·发现了可以用于本研究大青棵鉴定的SSR分子标记第88页
 2 创新点第88-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1页
附录第101-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插粳稻群体特征及定量栽培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统计模型的中国南方稻区适宜施氮量及氮素损失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