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机插粳稻群体特征及定量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40页
 1 水稻栽培方式的现状分析第14-15页
 2 机插秧水稻的研究应用历程第15-21页
   ·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国机械化生产概况第15-16页
   ·我国机插水稻的研究应用历程第16页
   ·新型水稻插秧机的应用与发展第16-17页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应用与发展第17-21页
 3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研究进展第21-22页
   ·高产水稻穗粒结构特点第21-22页
   ·水稻干物质积累研究进展第22页
 4 水稻高产氮肥运筹研究进展第22-25页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22-24页
   ·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第24-25页
   ·机插水稻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第25页
 5 机插水稻育秧及高产栽培技术的改进及研究现状第25-28页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研究现状第25-27页
   ·栽插密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第27-28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31页
   ·通过对水稻不同种植方式(人工手栽稻、机直播、抛秧、机插秧)的对比分析,明确机插稻的优势第29页
   ·通过不同产量水平机插水稻调查研究,明确机插水稻产量限制因子和高产机插水稻群体特征第29页
   ·明确机插水稻培育壮秧的影响因素第29页
   ·明确机插高产精确定量施氮参数,以及高产氮肥运筹第29-30页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基本苗定量第30-31页
 7 技术方案第31页
 参考文献第31-40页
第二章 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第40-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试验地点及方法第41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1-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42页
   ·不同种植方式对茎蘖消长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第42-43页
   ·不同种植方式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43-44页
   ·不同种植方式对氮素吸收特性的影响第44页
   ·不同种植方式对群体透光率的影响第44-45页
   ·不同种植方式的生产成本比较第45-46页
 3. 讨论第46-47页
 4 结论第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第三章 机插粳稻产量限制因子分析第50-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2页
   ·试验设计第50-51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51页
   ·通径分析模型与计算第51-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不同调查点及高产方产量及穗粒结构比较第52-53页
   ·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比较第53-55页
   ·点上调查方及高产方产量结构通径分析第55-56页
 3 讨论与结论第56-57页
   ·机插常规粳稻高产栽培的限制因子第56-57页
   ·穗数成为主要限制因子的原因分析第57页
 4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四章 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影响因素研究第60-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试验地点及土壤情况第60-61页
   ·供试品种及落谷情况第61页
   ·试验设计第61页
   ·考察、测定项目第61-6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2-67页
   ·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第62-64页
   ·管水方式与机插秧苗素质第64-65页
   ·旱秧壮秧剂及其用量与秧苗素质第65-67页
 5 小结与讨论第67-68页
   ·适宜播量是确保培育机插健壮秧苗的的关键前提第67-68页
   ·合理的肥水运筹是培育机插健壮秧苗重要措施第68页
   ·有关延长秧龄、增加秧龄弹性的思考第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第五章 机插水稻适宜基本苗计算定量参数的获取与验证第70-82页
 1 水稻机插栽培设计系统基本苗计算定量参数的获取第71-75页
   ·基本苗定量参数获取试验的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基本苗定量参数获取的试验结果第72-75页
 2 水稻机插栽培设计系统基本苗计算定量参数的验证第75-78页
   ·基本苗定量参数验证试验的材料与方法第75-77页
   ·基本苗定量参数验证试验结果第77-78页
 3 讨论第78-79页
   ·机插水稻适宜基本苗计算定量参数的获得第78页
   ·机插水稻设计栽培系统的特点评价及基本苗计算参数的验证第78-79页
 4 结论第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第六章 机插粳稻养分吸收分配特征与精确施肥参数研究第82-9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2-83页
   ·试验设计第82-83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83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8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3-89页
   ·机插粳稻示范方不同产量等级干物质积累动态比较第83-85页
   ·机插粳稻示范方不同产量等级氮磷钾积累动态比较第85-86页
   ·机插粳稻示范方不同产量等级氮磷钾分配比较第86-88页
   ·机插粳稻百公斤籽粒养分需求量第88页
   ·机插粳稻土壤养分供应特点第88-89页
 3 讨论第89-90页
   ·机插常规粳稻高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第89页
   ·机插常规粳稻高产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特征第89-90页
   ·机插常规粳稻高产氮素定量参数研究第90页
 4 结论第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第七章 氮肥运筹对机插粳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94-10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4-95页
   ·试验设计第94-95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95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9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5-98页
   ·氮肥运筹对机插粳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第95-96页
   ·氮肥运筹对机插粳稻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第96-97页
   ·氮肥运筹对机插粳稻不同阶段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第97-98页
   ·氮肥运筹对机插粳稻氮素积累量、利用率和百公斤籽粒需氮量的影响第98页
 3 讨论第98-99页
   ·穗肥比例对江苏机插粳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98-99页
   ·基肥与分蘖肥比例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99页
 4 结论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第102-110页
 1 讨论第102-105页
  1 机插粳稻群体特性第102-103页
   ·机插粳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第103-105页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05页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深入研究的设想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分蘖芽萌发与休眠相互转换的激素学机制
下一篇:杂交稻亲本SSR指纹图谱构建及两系杂交稻和大青棵鉴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