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下混合流疏散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8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5页
     ·疏散范围第13-14页
     ·路径选择第14-16页
     ·疏散工具选择第16页
     ·避难场所选择第16-18页
     ·疏散过程第18-21页
     ·交通流模型第21页
     ·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第21-24页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混合流模拟第24-25页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5-27页
     ·研究范围和内容第25-26页
     ·研究思路第26-27页
   ·论文内容安排第27-28页
第2章 突发公共事件下的路网模块建模第28-31页
   ·基于GIS 的疏散交通网络第28-29页
     ·道路设施第28页
     ·疏散对象第28-29页
     ·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第29页
   ·元胞划分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离散动态宏观分析模块建模第31-45页
   ·疏散交通需求分析第31-33页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的交通需求第31-32页
     ·疏散交通生成模型第32-33页
   ·避难场所的选择第33-35页
     ·避难场所选择模型第33-34页
     ·避难场所的魅力度第34-35页
   ·灾后路网通行能力分析第35-39页
     ·突发公共事件对路网的破坏第35-37页
     ·潜在的风险分布第37-38页
     ·模型构建第38-39页
   ·疏散路径选择第39-41页
     ·路权的选择及计算第39-41页
     ·计算最佳疏散路径第41页
   ·交通方式的选择第41-43页
     ·交通方式拥有率第41-42页
     ·准备时间第42页
     ·疏散路径长度第42页
     ·道路可通行宽度第42-43页
     ·模型构建第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4章 微观混合流疏散模拟模块建模及实现第45-61页
   ·混合流疏散模拟模块流程图第45-46页
   ·路网入口处疏散交通产生模型第46-48页
     ·初始位置第46-47页
     ·初始速度第47-48页
     ·流程图第48页
   ·车辆和行人的运动规则第48-54页
     ·机动车运动规则第49-52页
     ·自行车运动规则第52-53页
     ·行人运动规则第53-54页
   ·常态交通到疏散交通的切换模型第54-55页
   ·模拟场景及参数设定第55-60页
     ·场景设定第55-56页
     ·参数设定第56-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混合流疏散时路段交通流特性研究第61-84页
   ·疏散人员总数一定第62-71页
     ·不同道路上交通流特性随时间的变化第62-67页
     ·不同交通方式交通流特性随时间的变化第67-71页
   ·各道路入口处人口分布一定第71-83页
     ·不同道路交通流特性随时间的变化第71-76页
     ·不同交通方式交通流特性随时间的变化第76-80页
     ·使用单一交通方式疏散第80-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6章 疏散工具选择对疏散时间的影响第84-96页
   ·疏散人员总数一定第84-89页
     ·单一疏散工具情况第84-85页
     ·多种疏散工具的情况第85-89页
   ·各道路入口处人口分布一定第89-94页
     ·单一疏散工具情况第89-90页
     ·多种疏散工具的情况第90-94页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7章 交通管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第96-104页
   ·疏散人员总数一定第96-101页
     ·速度限制的影响第96-97页
     ·物理隔离的影响第97-101页
   ·各道路入口处人口分布一定第101-103页
     ·速度限制的影响第101-102页
     ·物理隔离的影响第102-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7页
   ·论文结论第104-105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105页
   ·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全生产与保险业良性互动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下一篇:北京市工业产业转移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