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适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一、基本情况 | 第12-15页 |
(一) 近五年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适用情况 | 第12-13页 |
(二) 适用刑罚处罚拒不执行行为效果明显 | 第13-14页 |
(三) 运用拒执罪意识不断增强,追诉程序逐渐清晰 | 第14-15页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9页 |
(一) 主观方面 | 第15-16页 |
1、对本罪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还有待深入 | 第15-16页 |
2、缺乏对本罪的法律价值及社会价值的认识 | 第16页 |
(二) 客观方面 | 第16-17页 |
1、犯罪认定困难 | 第16页 |
2、刑罚威慑力还有待加强 | 第16-17页 |
(三) 追诉程序方面 | 第17-19页 |
1、程序规定过于简单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 第17-18页 |
2、缺乏权威指导,各地司法机关认识标准不一 | 第18-19页 |
三、国外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行为相关法律规定 | 第19-23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 | 第19-20页 |
1、拘留 | 第19-20页 |
2、罚款 | 第20页 |
3、刑事责任 | 第20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 | 第20-23页 |
四、拒执罪的构成要件及存在的焦点问题 | 第23-35页 |
(一) 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 | 第23-25页 |
1、主要观点及分歧 | 第23-24页 |
2、本罪客体的基本内涵 | 第24-25页 |
(二) 本罪的客观方面 | 第25-29页 |
1、关于拒不执行行为起止时间问题 | 第25页 |
2、关于作为和不作为 | 第25-27页 |
3、关于“无法执行”和“情节严重” | 第27-28页 |
4、关于特定物与种类物 | 第28-29页 |
(三) 本罪的主体 | 第29-31页 |
1、主体的范围 | 第29-30页 |
2、单位可否构成“拒执罪”主体 | 第30-31页 |
(四) 本罪的主观方面 | 第31页 |
(五) 正确处理罪与非罪、本罪与他罪的区别 | 第31-32页 |
1、申诉与拒不执行的关系 | 第31页 |
2、裁判失当与拒不执行的关系 | 第31页 |
3、情节严重与情节一般的关系 | 第31页 |
4、执行过错与拒不执行的关系 | 第31-32页 |
5、本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关系 | 第32页 |
6、本罪与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罪的关系 | 第32页 |
7、本罪与妨害公务罪的关系 | 第32页 |
(六) 追诉程序方面 | 第32-35页 |
1、关于公安机关立案的问题 | 第33-34页 |
2、关于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的问题 | 第34-35页 |
五、几点意见和建议 | 第35-39页 |
(一) 进一步完善拒执罪相关立法 | 第35-36页 |
1、扩大犯罪主体范围 | 第35页 |
2、提高法定刑期,并处罚金刑 | 第35-36页 |
3、完善诉讼程序 | 第36页 |
(二) 转变执行工作理念,强化适用刑法意识 | 第36-37页 |
(三) 加强宣传,积极树立自觉履行观念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