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我国学生指导问题 | 第10-14页 |
一、“德育工作”的一种困惑 | 第10-11页 |
二、健全的教育以指导为主管理为辅 | 第11-12页 |
三、学生指导在国内外教育理论中的不同待遇 | 第12页 |
四、本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指导”概念辨析 | 第14-21页 |
一、“指导”用词的厘清 | 第14-15页 |
二、指导与教育 | 第15-16页 |
三、指导与教学 | 第16-17页 |
四、指导与管理 | 第17页 |
五、指导与控制 | 第17-18页 |
六、指导的特殊性 | 第18-19页 |
七、指导即指明方向和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作为一种教育职能的指导 | 第21-36页 |
一、与教育同义的古代指导 | 第21-22页 |
二、课程格局中的指导 | 第22-23页 |
三、概念化的现代指导 | 第23-25页 |
四、现代指导的发展 | 第25-34页 |
(一) 从职业指导到全面指导 | 第25-26页 |
(二) 从矫正性、预防性指导到发展性指导 | 第26-28页 |
(三) 从“情境性”的指导到“课程化”的指导 | 第28-31页 |
(四) 从“附加职能”到“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31-34页 |
五、学生指导体系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教育目的—手段框架”中的指导 | 第36-47页 |
一、教育学的“目的—手段框架” | 第36-39页 |
(一) 教育科学以研究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为己任 | 第36-37页 |
(二) 赫尔巴特学派的“目的—手段框架” | 第37-39页 |
二、作为教育手段的指导不同于教育目的 | 第39-43页 |
(一) 指导是教育手段 | 第39-42页 |
(二) “德育工作”将目的当手段 | 第42-43页 |
三、作为教育手段的指导不同于其他手段 | 第43-44页 |
(一) 指导是教育手段之一 | 第43-44页 |
(二) “德育工作”混淆了各种教育手段 | 第44页 |
四、作为教育手段的指导致力于所有目的的实现 | 第44-47页 |
(一) 指导不仅是一种“德育方法” | 第45页 |
(二) “德育工作”将目的—手段一一对应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54页 |
一、大陆学生指导的特点 | 第47-48页 |
(一) 团体指导突出 | 第47-48页 |
(二) 思想意识指导凸显 | 第48页 |
二、学生指导走出困境的路径 | 第48-52页 |
(一) 建立指导制度、指导组织 | 第48-50页 |
(二) 明确指导责任 | 第50-51页 |
(三) 培养指导意识 | 第51-52页 |
三、指导概念化的意义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