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其他设施的交通特性调查与分析 | 第18-30页 |
| ·观测调研实验介绍 | 第18-22页 |
| ·实验目的 | 第18-19页 |
|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 ·观测数据结果及分析 | 第22-30页 |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口之间净距研究 | 第30-41页 |
| ·互通式立交与隧道进出口净距的界定 | 第30页 |
| ·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口净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 ·交通运行特性 | 第30-31页 |
| ·交通标志和信号设置要求 | 第31页 |
| ·交织路段长度的要求 | 第31页 |
| ·驾驶员操作的要求 | 第31页 |
| ·其他方面的要求 | 第31页 |
| ·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的净距值研究 | 第31-38页 |
| ·满足安全距离法的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净距值研究 | 第31-37页 |
| ·满足交通标志预告距离的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净距值研究 | 第37页 |
| ·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净距值的确定 | 第37-38页 |
| ·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入口净距值研究 | 第38-39页 |
| ·车辆调整车速所行驶的距离 | 第39页 |
| ·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入口净距值的确定 | 第39页 |
| ·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口净距值不足时的改善措施 | 第39-41页 |
| ·采取改移立交位置的方案 | 第40页 |
| ·采取变异的立交方案 | 第40页 |
| ·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停车区)之间净距研究 | 第41-49页 |
| ·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停车区)之间净距的界定 | 第41-42页 |
| ·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停车区)之间净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 ·交通量 | 第42页 |
| ·互通式立交或服务设施的设置间距 | 第42-43页 |
| ·道路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和车辆性能的要求 | 第43页 |
| ·经济因素 | 第43页 |
| ·其他因素 | 第43页 |
| ·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停车区)之间净距值研究 | 第43-47页 |
| ·指示标志反应时间所行驶的距离 | 第45页 |
| ·车辆等待可插入间隙时行驶距离 | 第45-46页 |
| ·车辆为变换车道而调整车速所行驶的距离 | 第46页 |
| ·车辆变换车道横移时行驶的距离 | 第46-47页 |
| ·车辆在进入服务区(停车区)的进口匝道前确认安全距离 | 第47页 |
| ·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停车区)的净距值 | 第47页 |
| ·改善措施 | 第47-49页 |
| ·规划设计措施 | 第48页 |
| ·交通工程措施 | 第48页 |
| ·管理措施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主线收费站之间净距研究 | 第49-53页 |
| ·互通式立交与主线收费站之间净距的界定 | 第49-50页 |
| ·互通式立交与主线收费站之间净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 ·交通量 | 第50页 |
| ·交通运行特性 | 第50页 |
| ·收费广场长度 | 第50页 |
| ·收费方式 | 第50-51页 |
| ·交织运行和临时停车 | 第51页 |
| ·互通式立交与主线收费站之间净距值研究 | 第51-53页 |
| ·交通标志的反应距离 | 第52页 |
| ·互通式立交与主线收费站的净距值 | 第52-5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4-55页 |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