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绪论 | 第13-29页 |
第一章 行政分权:构建地方责任政府的体制背景 | 第29-52页 |
第一节 政府权责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29-35页 |
一、政府权责关系的不同理论解释 | 第29-31页 |
二、政府的元责任 | 第31-32页 |
三、以责控权的逻辑 | 第32-34页 |
四、权责一致的内涵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集权与分权:政府权力基本配置形式 | 第35-40页 |
一、集权 | 第35-37页 |
二、分权 | 第37-40页 |
第三节 高度集权走向合理分权:中国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 | 第40-52页 |
一、中央集权制的现实运行与理论预设的偏差 | 第40-43页 |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分权化改革回眸与反思 | 第43-48页 |
三、中国行政改革的走向:高度集权走向合理分权 | 第48-52页 |
第二章 分权背景下地方责任政府的基本架构 | 第52-82页 |
第一节 诠释责任政府 | 第52-63页 |
一、责任政府的理论基础 | 第53页 |
二、责任政府的基本内涵 | 第53-55页 |
三、传统责任政府与现代责任政府 | 第55-61页 |
四、地方责任政府的特殊性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地方责任政府的价值取向定位 | 第63-69页 |
一、义务价值定位 | 第63-66页 |
二、实践价值定位 | 第66-69页 |
第三节 地方责任政府的目标模式选择 | 第69-77页 |
一、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角色定位 | 第69-70页 |
二、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的职能定位 | 第70-71页 |
三、适度规模政府:责任政府规模定位 | 第71-72页 |
四、参与式政府:责任政府的组织模式定位 | 第72-73页 |
五、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制度化目标 | 第73-75页 |
六、德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内在动力目标 | 第75-76页 |
七、绩效政府:责任政府的运行目标 | 第76-77页 |
第四节 地方责任政府的基本能力构成 | 第77-82页 |
一、规制能力 | 第77-78页 |
二、回应能力 | 第78-79页 |
三、利益分配与协调能力 | 第79-80页 |
四、公共服务能力 | 第80-82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责任现实运行状况分析 | 第82-103页 |
第一节 政府责任内涵、体系及特征 | 第82-90页 |
一、政府责任概念的演变 | 第82-84页 |
二、政府责任体系构成 | 第84-87页 |
三、政府责任的特点 | 第87-90页 |
第二节 政府角色决定政府责任 | 第90-96页 |
一、西方关于政府角色及其责任的主要观点 | 第90-92页 |
二、中国地方政府角色及其责任变迁 | 第92-96页 |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责任不足归因分析 | 第96-103页 |
一、政府与社会关系错位导致政府责任内容缺失 | 第96-99页 |
二、单位制对政府责任实施的消极影响 | 第99-100页 |
三、政府公共投入不足、监管不力导致社会公共责任严重流失 | 第100-101页 |
四、条块管理体制造成政府公共责任的盲区 | 第101-102页 |
五、权责畸变造成政府公共责任扭曲 | 第102-103页 |
第四章 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责任再厘定 | 第103-125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政治责任及其实现机制 | 第103-106页 |
一、地方政府政治责任内容 | 第104-106页 |
二、地方政府政治责任实现机制 | 第106页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责任及实现机制 | 第106-112页 |
一、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关系及其实现机制 | 第107-109页 |
二、政府与企业的责任关系及其实现机制 | 第109-112页 |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的文化责任及其实现机制 | 第112-116页 |
一、对“文化”的理解 | 第113页 |
二、政府的文化责任 | 第113-115页 |
三、完善政府的文化责任机制 | 第115-116页 |
第四节 我国地方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责任 | 第116-125页 |
一、公共服务责任的含义 | 第116-117页 |
二、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 | 第117-122页 |
三、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责任机制 | 第122-125页 |
第五章 地方政府责任主体的伦理自主性建构 | 第125-142页 |
第一节 行政人员角色分析 | 第126-131页 |
一、行政人员:与公共权力联系在一起的特殊职业群体 | 第126-128页 |
二、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的冲突:行政人员伦理关怀的必然 | 第128-129页 |
三、公共责任自觉:行政人员保持积极责任状态的动力 | 第129-131页 |
第二节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31-135页 |
一、行政体制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二、行政人员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第三节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建构的路径 | 第135-142页 |
一、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建构的起点——公共利益至上 | 第136-137页 |
二、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建构的目标——行政人格 | 第137-139页 |
三、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建构的途径——他律与自律 | 第139-142页 |
第六章 构建地方政府责任控制机制 | 第142-167页 |
第一节 政府责任控制机制的生成逻辑 | 第142-148页 |
一、政府自利倾向和权力的扩张本性使权力控制成为必然 | 第143-144页 |
二、政府责任机制本质是建立有效的权力控制机制 | 第144-145页 |
三、政府责任控制机制的两种形式:权力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 | 第145-148页 |
第二节 完善地方政府监督机制 | 第148-160页 |
一、我国地方政府现行监督机制的缺陷与不足 | 第148-152页 |
二、完善地方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对策思考 | 第152-160页 |
第三节 矫正地方政府激励机制 | 第160-167页 |
一、我国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的缺陷与失范 | 第160-163页 |
二、矫正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的对策思考 | 第163-167页 |
结语 | 第167-173页 |
一、权利主导权力:责任政府的行为逻辑 | 第167-168页 |
二、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责任政府行政理念转型 | 第168-170页 |
三、限制权力与彰显权利:责任政府的制度取向 | 第170-171页 |
四、该研究中未竟的问题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8页 |
后记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