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民歌演唱技巧探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自然历史概况 | 第9-10页 |
第二节 经济人文概况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昌黎民歌概况 | 第12-22页 |
第一节 产生与传播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民歌类型 | 第14-18页 |
一、体裁形式 | 第14-15页 |
二、题材内容 | 第15-18页 |
第三节 民歌的现状 | 第18-22页 |
一、本土人的民歌理念 | 第18-19页 |
二、民歌演唱及其传承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昌黎民歌的演唱技巧 | 第22-40页 |
第一节 昌黎民歌中的传统声乐理论 | 第22-25页 |
一、气息与歌唱的关系 | 第22-23页 |
二、歌唱的咬字与吐字 | 第23-24页 |
三、歌唱中的共鸣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润腔技巧 | 第25-34页 |
一、“卷舌音”的运用 | 第25-27页 |
二、“嘟噜音”的运用 | 第27-30页 |
三、“控制音”的运用 | 第30-33页 |
四、“上挑下滑”的润腔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表演与处理 | 第34-37页 |
一、生词细玩 虚心为之 | 第34-35页 |
二、歌唱的综合工程 | 第35-36页 |
三、重尾音的处理 | 第36-37页 |
第四节 民歌传唱中部分技巧的遗失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昌黎民歌的风格 | 第40-55页 |
第一节 方言与歌词结构 | 第40-44页 |
一、昌黎方言特点 | 第40-41页 |
二、歌词结构与衬词衬腔 | 第41-44页 |
第二节 民歌的音乐特点 | 第44-51页 |
一、音阶、调式特点 | 第44-47页 |
二、常用音组、节奏、节拍 | 第47-48页 |
三、曲式结构特点 | 第48-49页 |
四、语言与旋律的关系 | 第49-51页 |
第三节 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血缘 | 第51-55页 |
一、与地秧歌、吹歌的关系 | 第51-53页 |
二、与皮影、二人转、评剧的关系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昌黎民歌的艺术美学价值及传承发展前瞻 | 第55-64页 |
第一节 昌黎民歌的艺术美学价值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多维文化视野下的生存状况 | 第56-62页 |
一、生产力的变化对传统昌黎民歌生存的影响 | 第57-58页 |
二、信息化社会音乐传媒对昌黎民歌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三、音乐审美的变迁对传统昌黎民歌的影响 | 第59-60页 |
四、昌黎民歌自身的生命力 | 第60-62页 |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之前瞻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5页 |
一、补充谱例选 | 第68-73页 |
二、采风照片 | 第73-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