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瞬变响应理论计算及浅海底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研究
提要 | 第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海洋电磁法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7-10页 |
·海洋环境 | 第10-13页 |
·海底电磁环境 | 第11-12页 |
·严酷的海洋试验环境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海洋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 | 第17-33页 |
·时域可控源电磁法(瞬变电磁法)原理 | 第17-22页 |
·时间域与频率域电磁场关系 | 第22-24页 |
·常用的激发场波形及其频谱 | 第24-29页 |
·双极性同步采样对噪声的抑制作用原理 | 第24-26页 |
·常用的双极性波形及其频谱 | 第26-29页 |
·海洋瞬变电磁探测基本问题 | 第29-31页 |
·海水、海底两个导电半空间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海水及矿物的电阻率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海底表面磁性源瞬变电磁响应计算及特征分析 | 第33-55页 |
·两个导电半空间分界面垂直磁偶极子源形成的电磁场 | 第33-44页 |
·电磁场基本理论 | 第34-35页 |
·两个半空间模型的电磁响应 | 第35-41页 |
·从电场分量计算视电阻率 | 第41-42页 |
·从磁场分量计算视电阻率 | 第42-44页 |
·海水、海底两层模型下垂直磁偶极装置电磁响应分析 | 第44-49页 |
·海水电导率高于海底电导率的瞬变电磁响应 | 第45-46页 |
·海水电导率低于海底电导率的瞬变电磁响应 | 第46-48页 |
·不同偶极矩的海底瞬变电磁响应 | 第48-49页 |
·海水对垂直磁偶极源瞬变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海水对瞬变响应形态的影响 | 第50页 |
·上覆海水对垂直磁偶极装置海底分辨能力的影响 | 第50-52页 |
·中心回线方式下海底瞬变响应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海底天线装置设计及过渡过程分析 | 第55-90页 |
·常用观测装置的组合、排列形式 | 第55-58页 |
·海底瞬变电磁观测装置选择 | 第58-64页 |
·海底天线装置信号的动态范围 | 第59-60页 |
·一次场影响及最佳耦合试验研究 | 第60-64页 |
·发射线圈小型化研究及其电性对发射电流后沿的影响 | 第64-70页 |
·线圈小型化研究 | 第64-67页 |
·发射线圈电性对发射电流后沿的影响 | 第67-69页 |
·线圈导线的选择 | 第69-70页 |
·接收线圈过渡过程分析 | 第70-84页 |
·一次场在接收线圈中的过渡过程分析 | 第70-78页 |
·二次场在接收线圈中的过渡过程分析 | 第78-84页 |
·全程瞬变电磁场响应分析 | 第84-86页 |
·全程瞬变二次场提取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海底瞬变电磁探测系统研究 | 第90-117页 |
·远程监控方式 | 第90-98页 |
·通信方式实现 | 第90-92页 |
·上位机剖面曲线数据处理方法 | 第92-98页 |
·室内拖曳试验研究 | 第98-99页 |
·海底瞬变电磁发射机发射频率范围的选择 | 第99-102页 |
·接收机有效数据允许的最大发射频率 | 第99-101页 |
·由目标勘探深度计算有效发射频率范围 | 第101-102页 |
·海底瞬变电磁仪器系统设计 | 第102-110页 |
·海底瞬变电磁发射机 | 第103-108页 |
·海底瞬变电磁接收机 | 第108-110页 |
·海底探测总体工作形式及抗压、密封设计 | 第110-116页 |
·海底瞬变电磁探测总体工作方式 | 第111-112页 |
·系统抗压、密封、配重设计 | 第112-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6章 野外试验研究 | 第117-130页 |
·松花湖水下探测试验 | 第117-122页 |
·葫芦岛海底探测试验 | 第122-129页 |
·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 | 第130-133页 |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性工作 | 第130-132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143-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摘要 | 第147-150页 |
Abstract | 第150-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