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5页 |
| ·白桦概况 | 第7页 |
| ·白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7页 |
| ·植物组织培养中体细胞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学基础 | 第7-9页 |
| ·细胞的全能性 | 第7-8页 |
| ·植物组织培养中体细胞的遗传变异 | 第8页 |
| ·细胞的异常分裂机制 | 第8-9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关系 | 第9页 |
| ·化学诱变技术 | 第9-10页 |
| ·化学诱变的分子机理 | 第10-11页 |
| ·直接以DNA为靶的诱变 | 第10页 |
| ·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 | 第10-11页 |
| ·核辐射诱变育种 | 第11-12页 |
| ·辐射诱变机理 | 第12-13页 |
| ·细胞水平上诱变机理研究 | 第12页 |
| ·分子水平上诱变机理研究 | 第12-13页 |
| ·γ射线 | 第13页 |
| ·AFLP检测变异 | 第13-1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5-21页 |
|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 ·植物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诱导材料 | 第15页 |
| ·辐射诱变再生植株染色体变异的材料 | 第15页 |
| ·化学诱变愈伤组织材料 | 第1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5-21页 |
| ·白桦愈伤组织 | 第16页 |
| ·染色体观察 | 第16-17页 |
| ·AFLP相关技术 | 第17-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1页 |
| ·γ射线处理白桦愈伤组织的生物学效应及染色体数目变异 | 第21页 |
| ·γ射线处理对白桦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及适宜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21页 |
| ·不同辐射剂量对再生植株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21页 |
| ·γ射线处理后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变异分析 | 第21-25页 |
| ·辐射剂量为10Gy的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变异情况 | 第21-22页 |
| ·辐射剂量为15Gy的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变异情况 | 第22-23页 |
| ·辐射剂量为20Gy的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变异 | 第23页 |
| ·辐射剂量为25Gy的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变异 | 第23-24页 |
| ·辐射剂量为30Gy的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变异情况 | 第24页 |
| ·辐射后染色体整体数目变异 | 第24-25页 |
| ·辐射诱变后再生植株的AFLP分析 | 第25-27页 |
| ·DNA的提取与酶切 | 第25页 |
| ·预扩增 | 第25页 |
| ·引物的选择 | 第25-26页 |
| ·供试材料遗传距离和聚类图 | 第26-27页 |
| ·EMS诱变的生物学效应及染色体数目变异 | 第27-31页 |
| ·不同EMS浓度及浸泡时间对白桦叶柄愈伤组织诱变效果的影响 | 第27页 |
| ·不同EMS浓度及浸泡时间对白桦叶片愈伤组织诱变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培养基中加入EMS对于白桦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叶柄愈伤组织半致死剂量条件下的染色体数目变异 | 第29页 |
| ·叶片愈伤组织半致死剂量条件下的染色体数目变异 | 第29-31页 |
| 4 讨论与建议 | 第31-35页 |
| ·γ射线对愈伤组织产生的影响 | 第31-32页 |
| ·EMS对愈伤组织产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细胞学变异与分子水平变异之间的联系 | 第33页 |
| ·诱变技术在白桦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 5 结论 | 第35-37页 |
| ·不同辐射、化学诱变剂量诱导后对白桦组培苗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辐射化学剂量对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辐射剂量对再生植株生根率的影响 | 第35页 |
| ·对辐射诱变后再生植株进行 AFLP分析 | 第35页 |
| ·初步建立了白桦愈伤组织辐射诱变技术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 附录A | 第41-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