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基础理论 | 第14-23页 |
(一) 既判力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1. 既判力的内涵界定 | 第14-15页 |
2. 既判力的本质和根据 | 第15-17页 |
3. 既判力的作用 | 第17-18页 |
(二) 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1. 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内涵界定 | 第18-19页 |
2. 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一般原则 | 第19-23页 |
二、影响既判力客观范围的要素 | 第23-38页 |
(一) 诉讼标的 | 第23-27页 |
1. 旧实体法说 | 第23-24页 |
2. 诉讼法说 | 第24-26页 |
3. 新实体法说 | 第26-27页 |
(二) 抵消抗辩 | 第27-30页 |
1. 抵消抗辩的内涵界定 | 第27-29页 |
2. 抵消抗辩产生既判力的原因 | 第29-30页 |
3. 抵消抗辩的既判力客观范围 | 第30页 |
(三) 判决理由 | 第30-35页 |
1. 传统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2. 既判力扩张说 | 第31-33页 |
3. 争点效 | 第33-35页 |
(四) 部分请求 | 第35-38页 |
1. 部分请求问题界定 | 第35页 |
2. 部分请求全面肯定说 | 第35页 |
3. 部分请求否定说 | 第35-36页 |
4. 评价 | 第36-38页 |
三、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的现状分析 | 第38-43页 |
(一) 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的缺失及后果 | 第38-40页 |
1. 理论缺失 | 第38页 |
2. 立法缺失 | 第38-39页 |
3. 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缺失的后果 | 第39-40页 |
(二) 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缺失的原因 | 第40-43页 |
1. 立法上受前苏联影响 | 第40-41页 |
2. 职权主义的诉讼构造 | 第41页 |
3. 追求案件真实的诉讼观念 | 第41页 |
4. 法官素质的参差不齐 | 第41-43页 |
四、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构建 | 第43-52页 |
(一) 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第43-44页 |
1. 意识形态的转变 | 第43-44页 |
2. 诉讼模式的转变 | 第44页 |
(二) 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的本土化构建 | 第44-50页 |
1. 一般原则的确定 | 第44-45页 |
2. 诉讼标的识别标准的选择 | 第45-46页 |
3. 抵消抗辩的既判力问题 | 第46-47页 |
4. 判决理由的既判力问题 | 第47-48页 |
5. 部分请求的学说采纳 | 第48-50页 |
(三) 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的立法建议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