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以莱阳市三所初中为个案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一) 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 第13-14页 |
(二) 有助于提高莱阳市的国民素质 | 第14页 |
(三) 有助于莱阳市实施素质教育 | 第14页 |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 国外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 第15-17页 |
四、关于厌学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五、本课题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8-21页 |
(一)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二) 本课题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初中生厌学的表现及心理特征 | 第21-26页 |
一、初中生学生厌学的表现 | 第22-24页 |
(一) 初中生厌学的一般“症状” | 第22-23页 |
(二) 初中生厌学的特殊“症状” | 第23-24页 |
二、初中生厌学的基本类型 | 第24-25页 |
三、学生厌学的心理特征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初中生厌学成因分析 | 第26-40页 |
一、学生自身因素 | 第26-29页 |
(一) 学习动机和价值取向错位导致学生厌学 | 第26-27页 |
(二) 学生的兴趣没有集中在学业上导致厌学 | 第27-28页 |
(三) 缺乏承受外部压力的能力导致学生厌学 | 第28页 |
(四) 自理自立能力差导致学生厌学 | 第28-29页 |
二、家庭教育因素 | 第29-32页 |
(一) 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 第30-31页 |
(二) 忽视家庭氛围的建设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 第31页 |
(三) 功利思想使孩子厌学心理更强烈 | 第31-32页 |
三、学校教育因素 | 第32-37页 |
(一) 学校方面 | 第32-33页 |
(二) 教师方面 | 第33-37页 |
四、社会不良因素 | 第37-40页 |
(一) 不良大众传媒的影响 | 第38页 |
(二)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38页 |
(三) “一刀切”的高考制度和素质教育的矛盾影响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解决初中生厌学的对策 | 第40-51页 |
一、学生个人方面 | 第40-41页 |
(二) 增强责任感,克服自身惰性 | 第40页 |
(三) 学会自己减轻心理压力和学业负担 | 第40-41页 |
(四) 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 第41页 |
(五) 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 | 第41页 |
二、家庭方面 | 第41-44页 |
(一) 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孩子健康个性 | 第41-42页 |
(二) 维护孩子自信心 | 第42-44页 |
(三) 激发孩子学习动机 | 第44页 |
三、学校教育方面 | 第44-49页 |
(一) 学校方面 | 第44-45页 |
(二) 教师方面 | 第45-49页 |
四、社会方面 | 第49-51页 |
(一)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大众传媒 | 第49页 |
(二)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构建安全校园 | 第49页 |
(三) 改革考试制度,加大教育投入 | 第49-51页 |
注释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一 | 第55-58页 |
附录二 | 第58-61页 |
附录三 | 第61-65页 |
附录四 | 第65-67页 |
附录五 | 第67-69页 |
附录六 | 第69-70页 |
附录七 | 第70-71页 |
附录八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