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1931年以前之郑孝胥探研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绪论 | 第11-21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2-17页 |
| 三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 四 创新与难点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之郑孝胥 | 第21-62页 |
| 第一节 知识结构 | 第21-29页 |
| 一 儒学之涵养 | 第21-24页 |
| 二 西学的接触与影响 | 第24-29页 |
| 第二节 政治活动与主张 | 第29-42页 |
| 一 主张变法 | 第29-34页 |
| 二 参与新政 | 第34-39页 |
| 三 鼓呼立宪 | 第39-42页 |
| 第三节 人际之交往 | 第42-51页 |
| 一 亲缘、乡谊 | 第43-46页 |
| 二 城西朋好 | 第46-48页 |
| 三 幕主及僚友 | 第48-50页 |
| 四 立宪同志 | 第50-51页 |
| 第四节 革命前夕之郑孝胥 | 第51-61页 |
| 一 政治品质与追求 | 第51-59页 |
| 二 社会形象及相关舆论 | 第59-61页 |
| 附:郑孝胥被保举情况一览表 | 第61-62页 |
|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中郑孝胥社会身份的转变 | 第62-86页 |
| 第一节 郑孝胥与辛亥风潮 | 第62-68页 |
| 一 社会背景情状 | 第62-65页 |
| 二 在辛亥风潮中 | 第65-68页 |
| 第二节 观实应对 | 第68-77页 |
| 一 影响因素 | 第68-74页 |
| 二 革命后之应对 | 第74-77页 |
| 第三节 郑孝胥与张謇 | 第77-86页 |
| 一 关系渊源 | 第77-79页 |
| 二 立宪过程中的分歧 | 第79-82页 |
| 三 革命后之比较 | 第82-86页 |
| 第三章 “遗老”郑孝胥 | 第86-136页 |
| 第一节 遗老身份的认同 | 第86-95页 |
| 一 “清遗”的界定与存在 | 第86-91页 |
| 二 “清遗”身份之确认 | 第91-95页 |
|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与交往 | 第95-106页 |
| 一 经济来源 | 第95-97页 |
| 二 日常消费 | 第97-99页 |
| 三 闲暇娱乐 | 第99-100页 |
| 四 交游 | 第100-106页 |
| 第三节 复辟活动与政治主张 | 第106-136页 |
| 一 时代背景 | 第106-108页 |
| 二 复辟中的角色 | 第108-125页 |
| 三 政治主张 | 第125-136页 |
| 第四章 郑孝胥之人生状貌及政治人生哲学 | 第136-161页 |
| 第一节 名士抑或政客 | 第136-145页 |
| 一 名士 | 第136-139页 |
| 二 居官者 | 第139-141页 |
| 三 人生状貌 | 第141-145页 |
| 第二节 “行藏”观 | 第145-152页 |
| 一 早有来自的“海藏” | 第145-148页 |
| 二 对“时”的理解 | 第148-152页 |
| 第三节 “节义”观 | 第152-161页 |
| 一 遗老“节义”之表达 | 第152-157页 |
| 二 是否“愚忠” | 第157-161页 |
| 余论 | 第161-169页 |
| 一 “满洲国”实质及郑孝胥的帝制努力 | 第161-165页 |
| 二 郑孝胥研究之进一步思考 | 第165-169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9-177页 |
| 后记 | 第177-1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