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维修性设计的可达性分析评价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维修可达性评价模型及方案 | 第13-21页 |
| ·维修可达性指标 | 第13-14页 |
| ·维修可达性评价模型 | 第14-17页 |
| ·维修可达性指标关联度 | 第14-15页 |
| ·维修可达性评价指标有向图及关联矩阵 | 第15-16页 |
| ·基于关联度矩阵积和式的可达性评价 | 第16-17页 |
| ·维修可达性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 ·可视性分析 | 第18页 |
| ·实体可达性分析 | 第18页 |
| ·操作空间分析 | 第18-19页 |
| ·研究环境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基于维修部位可视域的维修可视性研究 | 第21-30页 |
| ·人眼生理视野区域 | 第21-22页 |
| ·基于可视锥法的可视性分析 | 第22-24页 |
| ·可视性评价标准 | 第23-24页 |
| ·可视性评价流程 | 第24页 |
| ·可视锥法在维修可达性分析中的不足 | 第24页 |
| ·基于维修部位可视域的可视性分析 | 第24-29页 |
| ·维修部位可视域 | 第25页 |
| ·维修部位可视域构造方法 | 第25-27页 |
| ·可视性与实体可达性的关系 | 第27-28页 |
| ·基于可视域的可视性评价实例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基于手臂姿态求解的实体可达性研究 | 第30-47页 |
| ·人体手臂运动模型 | 第30-33页 |
| ·人体各关节自由度 | 第30页 |
| ·人体手臂简化运动模型 | 第30-33页 |
| ·人体手臂运动学逆解 | 第33-39页 |
| ·D-H坐标变换 | 第33-34页 |
| ·人体手臂模型的运动学方程 | 第34-37页 |
| ·人体手臂模型运动学逆解 | 第37-39页 |
| ·人体手臂姿态求解 | 第39-44页 |
| ·粒子群(PSO)算法 | 第39-41页 |
| ·手臂姿态PSO求解算法编码 | 第41页 |
| ·适应度函数设计 | 第41-42页 |
| ·干涉检验方法 | 第42-44页 |
| ·实体可达性分析实例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手臂及工具维修操作空间研究 | 第47-59页 |
| ·维修工具操作空间分析 | 第47-51页 |
| ·维修工具的运动形式 | 第47-49页 |
| ·维修工具运动空间分析 | 第49-50页 |
| ·维修工具运动空间分析实例 | 第50-51页 |
| ·基于测量法的手臂运动空间初步分析 | 第51-57页 |
| ·手臂尺寸 | 第51-56页 |
| ·手臂运动空间测量 | 第56-57页 |
| ·基于抽样检测的手臂运动空间分析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维修可达性综合评价实例 | 第59-64页 |
| ·可视性分析 | 第59-60页 |
| ·实体可达性分析 | 第60-62页 |
| ·操作空间分析 | 第62页 |
| ·维修可达性总体评价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 ·展望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