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3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岩体地应力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岩爆的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26-2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共和隧道地应力测试研究 | 第29-53页 |
·引言 | 第29页 |
·孔径变形法 | 第29-33页 |
·孔径变形测试技术 | 第29-30页 |
·孔径变形应力计算原理 | 第30-33页 |
·现场测试 | 第33-36页 |
·试验结果 | 第36-43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51页 |
·围岩应力分析 | 第43-46页 |
·岩芯饼化数值分析 | 第46-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3 考虑各向异性岩体地应力计算分析 | 第53-63页 |
·引言 | 第53页 |
·正交各向异性岩体的本构方程 | 第53-59页 |
·局部坐标系下的本构关系 | 第53-55页 |
·整体坐标系下的本构关系 | 第55-59页 |
·钻孔周围的应力分布 | 第59-60页 |
·基于各向异性孔径变形法计算地应力 | 第60-61页 |
·工程算例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岩体各向异性弹塑性本构编程及应用验证 | 第63-88页 |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第63-66页 |
·FLAC3D 的计算原理 | 第63-66页 |
·各向异性屈服准则 | 第66-70页 |
·岩体各向异性弹塑性本构关系编程 | 第70-76页 |
·FLAC~(3D)软件用户本构模型模块介绍 | 第70页 |
·本构模型编程方法 | 第70-75页 |
·本构模型的程序实现及验证路线 | 第75-76页 |
·岩体各向异性弹塑性本构模型的验证 | 第76-80页 |
·各向异性弹性验证 | 第76-78页 |
·各向异性塑性验证 | 第78-80页 |
·岩体地应力各向异性弹塑性分析 | 第80-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5 共和隧道围岩支护优化设计数值分析 | 第88-107页 |
·引言 | 第88页 |
·共和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 第88-91页 |
·锚杆作用机理 | 第91-94页 |
·锚喷支护 | 第91-92页 |
·FLAC-3D程序中的锚杆单元 | 第92-94页 |
·隧道围岩支护破坏数值分析 | 第94-99页 |
·隧道破坏状况 | 第94-95页 |
·隧道破坏横观各向同性数值分析 | 第95-99页 |
·隧道围岩支护优化设计数值分析 | 第99-102页 |
·隧道原设计方案数值分析 | 第99-101页 |
·隧道优化设计数值分析 | 第101-102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6 共和隧道岩爆灾害预测 | 第107-126页 |
·引言 | 第107页 |
·岩爆的影响因素及判据 | 第107-115页 |
·岩爆的影响因素 | 第108-112页 |
·岩爆预测的判据 | 第112-115页 |
·BP 神经网络及其算法 | 第115-119页 |
·BP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第116-117页 |
·BP 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及步骤 | 第117-119页 |
·BP 神经网络算法的实现及其在共和隧道岩爆预测中的应用 | 第119-124页 |
·BP 神经网络训练 | 第119-121页 |
·利用 BP 神经网络预测共和隧道岩爆 | 第121-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8页 |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