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实业教育即职业教育 | 第9-10页 |
·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比较薄弱 | 第10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张之洞的生平与实业教育实践活动 | 第14-18页 |
1 张之洞的身世与经历 | 第14-15页 |
·清流健将 | 第14-15页 |
·洋务殿军 | 第15页 |
·“新政”主角 | 第15页 |
2 张之洞的实业、实业教育经历与主要实践 | 第15-18页 |
·提倡实学,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 | 第15-16页 |
·投入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实业 | 第16页 |
·创办学堂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在其经典文本中的体现 | 第18-25页 |
1 《劝学篇》中的实业教育思想 | 第18-22页 |
·《劝学篇》的基本内容 | 第18页 |
·《劝学篇》的实业教育思想 | 第18-22页 |
2 “癸卯学制”中的实业教育思想 | 第22-25页 |
·“癸卯学制”的内容与宗旨 | 第22页 |
·“癸卯学制”的实业教育思想 | 第22-25页 |
第四章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体系 | 第25-31页 |
1 实业教育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实业教育是培养实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 第25页 |
·实业教育是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重要途径 | 第25页 |
·实业教育是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的重要途径 | 第25-26页 |
2 实业教育的目的 | 第26-27页 |
·振兴实业 | 第26页 |
·储养人才 | 第26-27页 |
3 实业教育的分类分级 | 第27-28页 |
4 实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 第28页 |
5 实业教育的教育原则 | 第28-29页 |
6 实业教育的教师养成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31-37页 |
1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31-33页 |
·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的深刻把握 | 第31-32页 |
·中学的深厚根基和“通经致用”的治学思想 | 第32页 |
·对西学的认识 | 第32-33页 |
2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发展 | 第33-36页 |
·二十年自身洋务和办学实践积累 | 第33-34页 |
·对日本经验的重视 | 第34-35页 |
·与维新派的广泛接触 | 第35-36页 |
3 中体西用——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武器 | 第36-37页 |
第六章 张之洞与李鸿章、张謇、福泽谕吉的实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 第37-57页 |
1 张之洞与李鸿章的实业教育思想比较 | 第37-44页 |
·相同点 | 第37-43页 |
·差异及原因 | 第43-44页 |
2 张之洞与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比较 | 第44-50页 |
·相同点 | 第44-47页 |
·不同点 | 第47-49页 |
·造成两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 第49-50页 |
3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实业教育思想比较 | 第50-54页 |
·相同之处 | 第50-51页 |
·差异 | 第51-52页 |
·造成两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 第52-54页 |
4 结论 | 第54-57页 |
第七章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 | 第57-63页 |
1 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 第57-58页 |
2 深入了解市场需要 | 第58-59页 |
3 “善取法于各国参究之后” | 第59-60页 |
4 深入领会“讲习与历练兼之”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 第60-61页 |
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