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居民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及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0-15页
     ·颗粒物的来源、形成与分类第10-11页
     ·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11-12页
     ·颗粒物污染是当今大气环境与室内环境的焦点问题第12-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颗粒物的传输机理第15-18页
     ·室内颗粒物浓度模型第18-19页
     ·室内外颗粒物的相关性研究第19-21页
     ·颗粒污染源的辨识与解析技术第21-22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颗粒物浓度监测的实验方案第24-34页
   ·实验地点和监测时间第24页
   ·实验装置和设备第24-27页
     ·RP-1400a颗粒物监测仪第24-25页
     ·APS-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第25-26页
     ·干湿球温度计第26-27页
   ·监测方法第27-28页
   ·问卷信息第28页
   ·数据统计方法第28-32页
     ·均值比较第28-29页
     ·相关分析第29-30页
     ·回归分析第30-32页
   ·数据处理第32-33页
     ·SPSS软件介绍第32页
     ·TEOM和APS的校验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及其之间关系第34-48页
   ·颗粒物的浓度水平的评价方法第34-37页
     ·长期平均浓度与短期平均浓度的比较第34-35页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比值(IO ratio)第35-37页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相关系数第37页
   ·室外颗粒物浓度水平特征第37-39页
   ·室内颗粒物浓度水平特征第39-42页
     ·无室内污染源的情况第39-41页
     ·存在室内污染源的情况第41-42页
   ·室内外颗粒物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第42-46页
     ·PM10污染水平第42-43页
     ·PM2.5污染水平第43-45页
     ·PM10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影响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关系的相关因素第48-60页
   ·通风换气次数第48-52页
     ·实验描述第48-49页
     ·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状况的影响第49-50页
     ·对IO比的影响第50-52页
     ·对相关系数的影响第52页
   ·室内污染源第52-57页
     ·实验描述第52-53页
     ·源的贡献第53-55页
     ·源的散发与衰减第55-57页
     ·源对室内浓度水平的影响第57页
   ·天气因素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室内颗粒物浓度水平预测模型第60-66页
   ·预测模型第60-61页
     ·多元回归模型第60页
     ·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第60-61页
     ·室内颗粒物浓度水平预测模型(混合模型)第61页
   ·模型特性参数第61-64页
     ·模型输入参数的预处理第61页
     ·模型的参数分析第61-63页
     ·模型的特性参数比较第63-64页
   ·模型验证及对比分析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主要结论第66-67页
   ·研究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附录1 采样现场记录表第74-75页
附录2 人员活动情况记录表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颈椎病Ⅰ号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企业文化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