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2-25页 |
| ·食品安全 | 第12-15页 |
| ·食品外源性污染 | 第12-13页 |
| ·食品内源性污染 | 第13-15页 |
| ·细菌素的基本概念 | 第15-18页 |
| ·细菌素的定义 | 第15-16页 |
| ·细菌素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 ·细菌素的抗菌谱及其应用 | 第17-18页 |
| ·细菌素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乳酸菌细菌素的研究 | 第18-19页 |
| ·芽孢杆菌细菌素研究 | 第19页 |
| ·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细菌素 | 第19页 |
| ·细菌素的分离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19-22页 |
| ·细菌素的分离提取 | 第19-20页 |
| ·抗菌活性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 ·细菌素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第22-24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部分:产细菌素嗜酸乳杆菌Sr-1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25-32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材料 | 第25-26页 |
| ·方法 | 第26-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0页 |
|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初步筛选 | 第28页 |
| ·产细菌素菌株的定量筛选 | 第28-29页 |
| ·SR-1菌株形态学特性 | 第29页 |
| ·分离菌株Sr-1的种、属鉴定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部分:嗜酸乳杆菌细菌素分离鉴定及特性的研究 | 第32-47页 |
| ·前言 | 第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 ·材料 | 第32-33页 |
| ·方法 | 第33-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 ·细菌素的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37-38页 |
| ·细菌素的热稳定性 | 第38-39页 |
| ·细菌素的pH稳定性 | 第39页 |
| ·细菌素对有机溶剂的稳定性 | 第39-40页 |
| ·金属离子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 ·细菌素的抗菌谱及其效价 | 第40-41页 |
| ·细菌素对蛋白酶的敏感性 | 第41-42页 |
| ·细菌素的分子量的估测 | 第42-43页 |
| ·细菌素的凝胶层析 | 第43-44页 |
| ·Tricine-SDS-PAGE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部分:嗜酸乳杆菌细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遴选 | 第47-55页 |
| ·前言 | 第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方法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 ·紫外线剂量的确定 | 第49-50页 |
| ·NTG浓度的选择 | 第50-51页 |
| ·目标菌株获得与性能测定 | 第51-53页 |
| ·诱变菌株稳定性 | 第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部分:嗜酸乳杆菌Sr-1产细菌素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55-68页 |
| ·前言 | 第5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 ·材料 | 第55页 |
| ·方法 | 第55-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 ·营养成分最佳配比 | 第58-61页 |
| ·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61-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部分:细菌素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 第68-73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 ·主要材料 | 第68页 |
| ·方法 | 第68-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 ·细菌素的制备 | 第69-70页 |
| ·防腐效果评价 | 第70页 |
| ·治疗效果评价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