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时态特性的研究与实现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时态GIS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9-10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 2 时态GIS和时空数据模型 | 第11-21页 |
| ·时态GIS的定义 | 第11页 |
| ·与时间相关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 ·时态GIS的功能 | 第12-13页 |
| ·时态的实现方式 | 第13-14页 |
| ·时空数据模型 | 第14-17页 |
| ·几种时空数据模型的比较 | 第17页 |
| ·基态修正模型 | 第17-21页 |
| ·时态内聚性 | 第17-18页 |
| ·基态修正模型的修正方式 | 第18-20页 |
| ·数据模型设计思路 | 第20-21页 |
| 3 空间数据管理 | 第21-31页 |
| ·空间数据库概述 | 第21-23页 |
| ·空间数据库的概念 | 第21页 |
|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 第21-23页 |
| ·ArcSDE概述 | 第23-31页 |
| ·ArcSDE及其体系结构 | 第23-24页 |
| ·ArcSDE中地理要素的表示方法 | 第24页 |
| ·ArcSDE中几何图形的存储方式 | 第24-25页 |
| ·基于ArcSDE的地理要素的组织和存储 | 第25-27页 |
| ·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管理的优越性 | 第27-28页 |
| ·主流空间数据库的比较 | 第28-31页 |
| 4 空间数据库设计 | 第31-37页 |
| ·空间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 第31-32页 |
| ·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 第32-37页 |
| ·时间类型的选择 | 第32页 |
| ·扩充方案的选择 | 第32-34页 |
| ·索引的变更与处理 | 第34页 |
| ·数据表的设计示例与说明 | 第34-37页 |
| 5 时态GIS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37-60页 |
| ·开发模式的选择 | 第37-39页 |
| ·独立开发 | 第37页 |
| ·单纯二次开发 | 第37页 |
| ·集成二次开发 | 第37-38页 |
| ·三种模式的分析和比较 | 第38-39页 |
| ·开发工具与运行平台 | 第39-41页 |
| ·MapObjects简介 | 第39-40页 |
| ·开发工具与运行平台 | 第40-41页 |
| ·系统软件的开发实现 | 第41-60页 |
| ·总体架构 | 第41页 |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41-43页 |
| ·数据管理模块 | 第43-45页 |
| ·图层控制模块 | 第45-48页 |
| ·地图基本操作模块 | 第48页 |
| ·编辑模块 | 第48-53页 |
| ·查询模块 | 第53-56页 |
| ·时态查询的实现 | 第56-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