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意义 | 第11页 |
·城市交通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交通仿真的分类 | 第11-12页 |
·国外交通仿真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交通仿真现状 | 第14-15页 |
·智能交通控制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 第15-1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多智能体基本理论 | 第19-25页 |
·Agent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Agent的定义 | 第19页 |
·Agent的基本特性 | 第19-20页 |
·Agent的模型结构 | 第20-22页 |
·智能体分类 | 第22页 |
·多智能体系统 | 第22-23页 |
·基于MAS的建模方法的原理及特点 | 第23页 |
·多智能体系统在交通仿真研究中的优点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MAS的微观交通仿真系统框架模型研究 | 第25-36页 |
·微观交通仿真系统模型框架 | 第25-26页 |
·路段Agent模型 | 第26-28页 |
·路段Agent的结构 | 第26-27页 |
·路段Agent的功能 | 第27-28页 |
·交叉口Agent模型 | 第28-29页 |
·交叉口Agent的结构 | 第28页 |
·交叉口Agent的功能 | 第28-29页 |
·车辆Agent模型 | 第29-33页 |
·车辆Agent的结构 | 第29-30页 |
·车辆Agent产生模型 | 第30-32页 |
·车辆Agent的控制过程 | 第32-33页 |
·信号灯Agent模型 | 第33-35页 |
·信号灯Agent的结构 | 第33-34页 |
·信号灯Agent的属性 | 第34页 |
·信号灯Agent的功能 | 第34-35页 |
·交通控制中心Agent模型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车辆Agent的内部决策机制 | 第36-47页 |
·车辆Agent的自由驾驶决策策略 | 第36-37页 |
·车辆Agent的跟驰驾驶决策策略 | 第37-40页 |
·跟驰驾驶原理 | 第37-38页 |
·基于模糊决策的车辆Agent跟驰驾驶行为决策 | 第38-40页 |
·车辆Agent的换道驾驶决策策略 | 第40-43页 |
·车辆Agent的换道控制过程 | 第40-41页 |
·基于模糊决策的车辆Agent换道驾驶控制策略 | 第41-43页 |
·车辆Agent过交叉口防碰撞驾驶控制策略 | 第43-46页 |
·车辆Agent过交叉口的防碰撞驾驶控制过程 | 第43-44页 |
·基于模糊决策的车辆Agent过交叉口防碰撞驾驶控制策略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信号灯Agent的模糊自适应控制策略 | 第47-57页 |
·控制方案描述 | 第47-48页 |
·控制方案特点 | 第48-50页 |
·相位初始绿灯时间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0-51页 |
·相位转换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1-56页 |
·相位转换模糊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 第51-52页 |
·红灯相位紧急度的模糊判定 | 第52-54页 |
·绿灯相位停止度的模糊判定 | 第54-55页 |
·信号相位转换的模糊决策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基于MAS的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可视化实现 | 第57-71页 |
·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交通Agent的可行性 | 第57页 |
·系统开发平台 | 第57-58页 |
·微观交通仿真系统各智能体模型的实现 | 第58-62页 |
·路段Agent的实现 | 第58-59页 |
·交叉口Agent的实现 | 第59-60页 |
·信号灯Agent的实现 | 第60页 |
·车辆Agent的实现 | 第60-62页 |
·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2-70页 |
·系统简介 | 第62-63页 |
·系统流程 | 第63-64页 |
·交通路网生成模块 | 第64-65页 |
·车辆断面发车模块 | 第65-66页 |
·车辆行为模块 | 第66-68页 |
·信号灯控制模块 | 第68-69页 |
·交叉口监控模块 | 第69-70页 |
·交通信息统计模块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7章 交通控制仿真实验 | 第71-78页 |
·评价指标 | 第71页 |
·方案选择 | 第71页 |
·交通数据调查 | 第71-74页 |
·仿真流程 | 第74-75页 |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