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远程校准的意义 | 第11-12页 |
·校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 第11页 |
·传统校准方式的缺陷 | 第11-12页 |
·基于Internet 的远程校准 | 第12页 |
·远程校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本文课题来源及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虚拟仪器技术 | 第15-20页 |
·虚拟仪器概述 | 第15-16页 |
·虚拟仪器的硬件系统构成方案 | 第16-17页 |
·虚拟仪器的软件开发平台 | 第17-19页 |
·基于虚拟仪器构建的自动测试系统的优点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LABVIEW 图形化开发环境 | 第20-30页 |
·LABVIEW 简介 | 第20-21页 |
·LABVIEW 的优点 | 第21-22页 |
·LABVIEW 中的编程方式 | 第22-23页 |
·LABVIEW 程序的设计模式 | 第23-26页 |
·用户界面的事件循环(UI Event Loop) | 第23-24页 |
·状态机模式(State Machine) | 第24页 |
·主从模式(Master/Slave) | 第24-25页 |
·生产/消费模式(Producer/Consumer) | 第25-26页 |
·队列消息处理机(Queued Messages Handler) | 第26页 |
·多线程机制 | 第26-29页 |
·执行系统 | 第27页 |
·VI 优先级 | 第27-28页 |
·执行系统和优先级使用原则 | 第28页 |
·多线程的同步控制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LABVIEW 的网络通信 | 第30-40页 |
·网络通信的两种模式 | 第30-31页 |
·TCP/IP 简介 | 第31-32页 |
·UDP 简介 | 第32-33页 |
·DATASOCKET 技术 | 第33-35页 |
·DataSocket 简介 | 第33-34页 |
·使用DataSocket 传递数据 | 第34页 |
·DataSocket 支持的通信协议和数据类型 | 第34-35页 |
·共享变量 | 第35-39页 |
·共享变量及共享变量引擎 | 第35-36页 |
·共享变量在LabVIEW 中的使用 | 第36-39页 |
·REMOTE PANELS 简介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远程信号源自动校准系统的实现 | 第40-70页 |
·系统硬件构成 | 第40-42页 |
·信号源常用指标的校准 | 第40-41页 |
·系统硬件结构 | 第41-42页 |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42-43页 |
·基于C/S 模式的系统软件架构 | 第42-43页 |
·系统模块划分 | 第43页 |
·底层VISA 通信实现 | 第43-51页 |
·GPIB 简介 | 第43-45页 |
·VISA 介绍 | 第45-46页 |
·BC1401 简介 | 第46-47页 |
·BC1401 在LabVIEW 中的使用 | 第47-48页 |
·BC1401 与NI GPIB 卡兼容程序设计 | 第48-51页 |
·校准模块的面向对象实现 | 第51-55页 |
·面向对象编程 | 第51页 |
·LabVIEW 中面向对象编程实现的发展 | 第51-52页 |
·LabVIEW8.2 中面向对象编程实现 | 第52-53页 |
·信号源校准面向对象实现 | 第53-55页 |
·客户端设计 | 第55-57页 |
·客户端界面 | 第55-56页 |
·数据通信线程 | 第56页 |
·测试线程 | 第56-57页 |
·服务器设计 | 第57-58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58-62页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58页 |
·数据库的具体实现 | 第58-61页 |
·LabVIEW 与数据库的连接 | 第61页 |
·利用LabSQL 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 | 第61-62页 |
·证书生成 | 第62-66页 |
·ActiveX 技术概述 | 第62-63页 |
·LabVIEW 中与Word 通信的方法 | 第63-66页 |
·系统Word 证书生成 | 第66页 |
·其他功能模块 | 第66-67页 |
·仪器智能识别模块 | 第66-67页 |
·数据库配置模块 | 第67页 |
·系统安全性探索 | 第67-69页 |
·数据库安全性 | 第67-68页 |
·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