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21页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大学生资助政策概述 | 第21-30页 |
一、大学生资助的分类 | 第21-25页 |
(一) 伍德霍尔的分类 | 第21-22页 |
(二) 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 | 第22-25页 |
(三) 赠予性资助和推迟付费性资助 | 第25页 |
二、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一) 高等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 | 第25-26页 |
(二) 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 第26页 |
(三)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27页 |
(四)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 第27-28页 |
(五) 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及个案研究 | 第30-45页 |
一、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构成 | 第31-35页 |
二、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 | 第35-37页 |
三、个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大学生资助政策 | 第37-42页 |
(一)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生资助的内容 | 第37-41页 |
(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 | 第41-42页 |
四、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特点 | 第42-45页 |
第三章 中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及个案研究 | 第45-62页 |
一、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构成 | 第45-51页 |
二、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 | 第51-52页 |
三、个案——我国S 大学的大学生资助政策 | 第52-60页 |
(一) 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构成 | 第53-59页 |
(二) 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 | 第59-60页 |
四、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特点 | 第60-62页 |
第四章 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比较与分析 | 第62-70页 |
一、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异同 | 第62-67页 |
(一) 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相似之处 | 第62-64页 |
(二) 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差异 | 第64-67页 |
二、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67-70页 |
(一) 各资助内容不能有效补充 | 第67页 |
(二) 贫困生认定标准不统一 | 第67-68页 |
(三) 资助信息不能共享 | 第68页 |
(四) 助学贷款运行不畅 | 第68页 |
(五) 资助来源渠道单一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启示与改进 | 第70-76页 |
一、启示——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成功经验 | 第70-72页 |
(一) “资助+教育”的资助包设计 | 第70-71页 |
(二) 规范合理的贫困生认定程序 | 第71页 |
(三) 资助主体的多元参与 | 第71页 |
(四) 资助信息的共享机制 | 第71-72页 |
(五) 助学金的资助基础作用 | 第72页 |
二、改进——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完善措施 | 第72-76页 |
(一) 设计以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包 | 第72-73页 |
(二) 动态管理,制定贫困生的确定标准和程序 | 第73页 |
(三) 增加投入,拓宽大学生资助渠道 | 第73-74页 |
(四) 归口管理,建立资助信息共享机制 | 第74页 |
(五) 诚信教育,落实“资助+教育”的资助理念 | 第74-76页 |
结束语 | 第76-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感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