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路交通衔接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页 |
·论文思路 | 第14-16页 |
第2章 快速路系统分析 | 第16-28页 |
·快速路在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背景下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快速路概念 | 第16页 |
·快速路的特点 | 第16-17页 |
·快速路与高速公路的区别 | 第17页 |
·快速路的功能定位 | 第17-20页 |
·快速路的设置条件 | 第17-18页 |
·快速路的分类 | 第18页 |
·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衔接节点分类 | 第18页 |
·快速路的功能分析 | 第18-19页 |
·快速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19-20页 |
·快速路的交通特性 | 第20-24页 |
·快速路规划指标快速路的车流分布关系分析 | 第20页 |
·快速路的交通特点 | 第20-21页 |
·影响快速路通行能力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快速路的通行能力分析 | 第22-24页 |
·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衔接的交通问题分析 | 第24-27页 |
·交通问题产生机理 | 第24-26页 |
·总体解决对策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的衔接结构分析 | 第28-39页 |
·快速路的路网布局分析 | 第28-29页 |
·快速路的布局原则 | 第28-29页 |
·快速路的布局影响因素 | 第29页 |
·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的衔接组织 | 第29-32页 |
·快速路基本路段的交通组织 | 第30页 |
·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的衔接 | 第30-32页 |
·快速路出入口匝道布设 | 第32-36页 |
·匝道布设原则 | 第32-33页 |
·出入口匝道车流运行分析 | 第33-34页 |
·匝道组合模式分析 | 第34-35页 |
·匝道最小间距的计算 | 第35-36页 |
·快速路立交布设 | 第36-38页 |
·立交布设的原则 | 第37页 |
·立交布设的类型选择 | 第37-38页 |
·立交桥的交通组织分析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的交通分配研究 | 第39-49页 |
·快速路的交通需求分析 | 第39-41页 |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 第39页 |
·快速路的交通需求预测 | 第39-40页 |
·快速路的交通需求管理 | 第40-41页 |
·基于用户选择的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的交通分配 | 第41-48页 |
·城市道路网络的抽象描述 | 第42页 |
·吸引函数分析 | 第42-45页 |
·交通分配模型及其适应性 | 第45-47页 |
·交通量分配流程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的衔接评价 | 第49-61页 |
·评价类型 | 第49-50页 |
·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的事后宏观纵向评价 | 第49页 |
·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的事后微观横向评价 | 第49-50页 |
·快速路衔接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量化 | 第50-55页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50-51页 |
·指标的确定及量化 | 第51-55页 |
·快速路衔接灰评价 | 第55-60页 |
·衔接评价指标 | 第55-56页 |
·指标数据处理 | 第56-57页 |
·灰评价计算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成都市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的衔接评价 | 第61-69页 |
·成都市快速路情况简介 | 第61-62页 |
·成都市快速路与其它道路衔接评价实例分析 | 第62-68页 |
·数据无量纲处理 | 第62-64页 |
·确定白化权函数 | 第64-66页 |
·确定灰聚类评估值 | 第66-67页 |
·进行灰聚类评价 | 第67-68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