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20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第15-17页 |
1.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四) 相关术语解释 | 第17-20页 |
1. 即时通讯及即时通讯软件 | 第17-18页 |
2. 现代远程教育与网络教学 | 第18页 |
3. 网络教研 | 第18-19页 |
4. 教师资源城乡均衡发展 | 第19-20页 |
二、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均衡发展依据 | 第20-35页 |
(一) 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均衡发展现实依据 | 第20-23页 |
1. 我国教师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 | 第20-21页 |
2. 常规“支教”、“轮岗”举措弊端难以克服 | 第21页 |
3. 国家重视远程教育等新型支教的开展 | 第21-23页 |
(二) 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均衡发展理论依据 | 第23-30页 |
1. 教育公平理论及启示 | 第23-24页 |
2. 非正式学习理论及启示 | 第24-26页 |
3. 参与理论及启示 | 第26-28页 |
4. 网络教学交互理论及启示 | 第28-30页 |
(三) 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均衡发展技术依据 | 第30-35页 |
1. 即时通讯软件运行的原理和硬件环境 | 第30-31页 |
2. 即时通讯软件的基本功能及特点 | 第31-33页 |
3. 即时通讯软件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 第33-35页 |
三、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均衡发展模型构建 | 第35-42页 |
(一) 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均衡发展模型 | 第35-36页 |
(二) 城乡教师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开展网络教研 | 第36-37页 |
(三) 城乡师生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开展网络教学 | 第37-41页 |
1. 即时通讯软件作为辅助课程讲授平台 | 第37-38页 |
2. 即时通讯软件作为探究式协作学习平台 | 第38-39页 |
3. 即时通讯软件作为异地辅导答疑平台 | 第39-41页 |
(四) 城乡学生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协作与交流 | 第41-42页 |
四、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均衡发展实践 | 第42-58页 |
(一) 即时通讯软件用于网络教学的实践准备 | 第42-49页 |
1. 实验学校的选择 | 第42-43页 |
2. 实验班级的选择 | 第43-44页 |
3. 实验软件的选择 | 第44-49页 |
(二) 即时通讯软件用于网络教学的实践过程 | 第49-54页 |
1. 即时通讯软件用于异地互动教学 | 第49-51页 |
2. 即时通讯软件用于辅导答疑 | 第51-54页 |
(三) 即时通讯软件用于网络教学的实践结果 | 第54-56页 |
(四) 即时通讯软件用于网络教学的结论和反思 | 第56-58页 |
五、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均衡发展有效保障 | 第58-63页 |
(一) 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和管理 | 第58-59页 |
1. 建立区域师资交流中心 | 第58页 |
2. 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法研究 | 第58-59页 |
3. 加强学校网络教学设施建设 | 第59页 |
(二) 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激励 | 第59-61页 |
1. 合理调度和利用现有网络设备 | 第59-60页 |
2. 开展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技能培训 | 第60页 |
3. 城乡学校班级结对互助 | 第60页 |
4. 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机制 | 第60-61页 |
(三) 教师服务意识和工作协调 | 第61-63页 |
1. 提高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 第61页 |
2. 城乡教师明确各自分工 | 第61-63页 |
六、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一)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63-64页 |
(二)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