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配送中心的构建过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国外物流配送与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0-13页 |
·国内配送中心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3-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 | 第14页 |
·虚拟物流理论的成功运用 | 第14-16页 |
·配送中心的发展趋势提出的要求 | 第16-17页 |
·虚拟配送中心构建的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虚拟配送中心的定义解释及性质分析 | 第19-27页 |
·虚拟配送中心的定义 | 第19-20页 |
·虚拟配送中心的性质 | 第20-23页 |
·虚拟配送中心“虚”的方面 | 第20-21页 |
·虚拟配送中心“实”的方面 | 第21-23页 |
·虚拟配送中心的主要特征 | 第23-25页 |
·虚拟配送中心与传统配送中心的区别及其优点 | 第25-26页 |
·虚拟配送中心在供应链上的作用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虚拟配送中心合作伙伴的选择 | 第27-46页 |
·虚拟配送中心合作伙伴选择 | 第27-29页 |
·虚拟配送中心成功合作伙伴关系的构成要素 | 第27-28页 |
·虚拟配送中心合作伙伴选择的一般性原则 | 第28-29页 |
·虚拟配送中心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研究 | 第29-32页 |
·物流合作伙伴选择模型 | 第29-31页 |
·虚拟配送中心合作伙伴选择的三阶段模型的三个阶段 | 第31-32页 |
·虚拟配送中心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8页 |
·物流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4-35页 |
·虚拟配送中心合作伙伴评价的参考指标体系 | 第35-38页 |
·虚拟配送中心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方法 | 第38-45页 |
·合作伙伴选择方法 | 第38-40页 |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40-42页 |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42-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虚拟配送中心的组建与运行 | 第46-61页 |
·虚拟配送中心建立的基础条件分析 | 第46-48页 |
·虚拟配送中心组建的基础 | 第46-47页 |
·虚拟配送中心组建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 第47-48页 |
·虚拟配送中心的组建 | 第48-54页 |
·IDEF0模型及IDEF3模型简介 | 第48-49页 |
·虚拟配送中心组建过程中的IDEF0模型 | 第49-51页 |
·虚拟配送中心的组建过程及组织设计 | 第51-54页 |
·虚拟配送中心的信息平台 | 第54-60页 |
·信息技术对虚拟配送中心的推动作用 | 第54-55页 |
·信息平台的系统模型设计 | 第55-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安吉天地构建虚拟配送中心的实例分析 | 第61-71页 |
·安吉天地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概述 | 第61页 |
·安吉天地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现状分析 | 第61-65页 |
·库存/销售方面分析 | 第62-64页 |
·网络/运输方面分析 | 第64-65页 |
·安吉天地汽车零部件虚拟配送中心的设计 | 第65-70页 |
·安吉天地汽车零部件虚拟配送中心的总体框架设计 | 第66页 |
·区域配送中心区域结构的设计 | 第66-68页 |
·区域配送中心配送能力的设计 | 第68-69页 |
·配送中心各零部件库存的设计 | 第69-70页 |
·安吉天地虚拟配送中心的合作伙伴选择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研究总结 | 第71-72页 |
·发展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