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绞股蓝种质资源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 ·绞股蓝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药用历史 | 第11-12页 |
| ·绞股蓝属植物种类及其遗传变异 | 第12页 |
| ·绞股蓝分布特征 | 第12-13页 |
| ·绞股蓝资源利用现状 | 第13页 |
| ·分子标记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 ·分子标记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 ·DNA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14-15页 |
| ·绞股蓝种质资源标准数据制定原则及意义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绞股蓝种质资源分布状况调查研究 | 第18-28页 |
| ·绞股蓝资源考察方法 | 第18页 |
| ·考察内容 | 第18页 |
| ·考察方法 | 第18页 |
| ·绞股蓝的自然分布与分布区的生态环境 | 第18-20页 |
| ·绞股蓝自然分布概况 | 第18-20页 |
| ·绞股蓝的生态习性 | 第20页 |
| ·野生绞股蓝种质资源现状 | 第20-22页 |
| ·野生绞股蓝种质资源分布 | 第20-22页 |
| ·绞股蓝分布区生物学特性观察 | 第22页 |
| ·栽培绞股蓝品系及选育资源 | 第22-23页 |
| ·人工种植绞股蓝现状 | 第23-24页 |
| ·绞股蓝资源利用评价、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24-28页 |
| ·绞股蓝资源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 ·绞股蓝资源现存问题 | 第25-26页 |
| ·我国绞股蓝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绞股蓝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 第28-34页 |
| ·研究材料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 ·不同绞股蓝种质质量性状特征分析比较 | 第28页 |
| ·形态分化的方差分析 | 第28页 |
| ·绞股蓝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 第28页 |
| ·不同绞股蓝种质品质性状分析比较 | 第28页 |
| ·研究结果 | 第28-33页 |
| ·不同绞股蓝种质的叶面性状 | 第28-30页 |
| ·形态分化的方差分析 | 第30-31页 |
| ·绞股蓝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 ·不同绞股蓝种质品质性状分析比较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绞股蓝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研究 | 第34-46页 |
| ·材料及仪器 | 第34-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4页 |
| ·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 ·绞股蓝总DNA的提取 | 第35页 |
| ·DNA纯度的检测 | 第35页 |
| ·RAPD条件优化 | 第35页 |
| ·RAPD扩增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DNA纯度的检测 | 第36-37页 |
| ·绞股蓝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7-39页 |
| ·RAPD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 ·带型识别和多态性分析 | 第39-40页 |
| ·绞股蓝分子标记检索表的建立 | 第40-42页 |
| ·品种间相似系数的分析 | 第42-43页 |
| ·个体水平的聚类分析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绞股蓝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 第46-48页 |
| ·绞股蓝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 第46-47页 |
| ·绞股蓝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 第47页 |
| ·绞股蓝种质资源数据标准表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 附录Ⅰ | 第57-58页 |
| 附录Ⅱ | 第58-60页 |
| 附录Ⅲ | 第60-61页 |
| 附录Ⅳ | 第61-63页 |
| 附录Ⅴ | 第63-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