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断层地区隧道抗震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
第1章 绪言 | 第1-19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6页 |
·活断层与隧道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0页 |
·隧道地震响应分析现状 | 第10-13页 |
·抗震减震结构模式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地震动力特征 | 第19-35页 |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第四系(Q) | 第20-21页 |
·寒武系中下统下段(∈1-2~a) | 第21页 |
·隧址区断裂活动特性及地质构造 | 第21-26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隧道围岩分类及特征 | 第27-32页 |
·隧址区地震动力特征 | 第32-35页 |
·隧址区地震危险性概率 | 第32页 |
·隧址区地震动参数 | 第32-35页 |
第3章 隧道地震响应数值模拟若干问题研究及其应用 | 第35-72页 |
·地震波基线校正 | 第35-39页 |
·运动三参量间的自然积分关系 | 第36-37页 |
·时域基线校正算法 | 第37-39页 |
·隧道横向范围的影响 | 第39-48页 |
·模型1(横向40m) | 第40-43页 |
·模型2(横向60m) | 第43-45页 |
·模型3(横向80m) | 第45-46页 |
·各种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地震烈度的影响 | 第48-53页 |
·工况1(5%超越概率) | 第48-50页 |
·工况3(63%超越概率) | 第50-51页 |
·各种工况的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人工边界的影响 | 第53-64页 |
·基本原理 | 第53-54页 |
·粘性边界 | 第54-55页 |
·FLAC~(3D)自由场地边界 | 第55-56页 |
·P波的人工边界选择 | 第56-59页 |
·S波的人工边界选择 | 第59-64页 |
·地震波波源的影响 | 第64-70页 |
·工况3 | 第64-67页 |
·工况4 | 第67-69页 |
·各种工况的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 第72-99页 |
·引言 | 第72页 |
·黄草坪1号隧道洞口段数值模拟研究 | 第72-85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地震响应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85页 |
·黄草坪2号隧道洞口段数值模拟研究 | 第85-97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5-86页 |
·地震响应计算结果分析 | 第8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隧道抗震减震措施研究 | 第99-148页 |
·隧道抗震减震常用措施 | 第99-101页 |
·隧道抗震常用措施 | 第99-100页 |
·隧道减震的常用措施 | 第100-101页 |
·减震层对隧道减震效果的研究 | 第101-120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03-104页 |
·工况1 | 第104-107页 |
·工况2 | 第107-111页 |
·工况3 | 第111-115页 |
·工况4 | 第115-120页 |
·小结 | 第120页 |
·抗震缝对隧道减震效果的研究 | 第120-132页 |
·质点沿竖直方向振动(P波) | 第121-126页 |
·质点沿平行洞轴线振动(S波) | 第126-132页 |
·小结 | 第132页 |
·改变衬砌刚度对隧道减震效果的研究 | 第132-148页 |
·质点沿竖直方向振动(P波) | 第133-140页 |
·质点沿平行洞轴线振动(S波) | 第140-147页 |
·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6章 断层与隧道之间的安全距离研究 | 第148-172页 |
·引言 | 第148-149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49-15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50-172页 |
·隧道与活断裂的距离为50m | 第150-155页 |
·隧道与活断裂的距离为100m | 第155-160页 |
·隧道与活断裂的距离为200m | 第160-165页 |
·隧道与活断裂的距离为400m | 第165-170页 |
·各种工况的对比分析 | 第170-172页 |
结论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77页 |
致谢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