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22页 |
| ·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和技术的进步 | 第12-13页 |
| ·高职教育需要新的课程类型 | 第13-14页 |
|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 ·理论层面意义 | 第22-23页 |
| ·实践层面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第2章 教学评价 | 第26-37页 |
|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评价方式 | 第26-29页 |
| ·形成性评价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适应性 | 第27页 |
| ·形成性评价对于教学的意义 | 第27-28页 |
| ·形成性评价运用的可能性 | 第28-29页 |
| ·评价标准的制定 | 第29-32页 |
| ·职业性 | 第29-30页 |
| ·有效性 | 第30-31页 |
| ·多元性 | 第31-32页 |
| ·评价的实施 | 第32-37页 |
| ·营造以促学为导向的评价环境 | 第33-34页 |
| ·提供有空间的评价反馈 | 第34页 |
| ·促进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 第34-35页 |
| ·与教学同步、一体化的实施 | 第35-37页 |
| 第3章 教学组织形式 | 第37-46页 |
|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 第37-38页 |
|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适应性 | 第37-38页 |
|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可能性 | 第38页 |
| ·合作小组的建设策略 | 第38-43页 |
| ·规模 | 第39-40页 |
| ·构成方式 | 第40-41页 |
| ·小组内角色分工 | 第41-43页 |
| ·开展合作学习的条件 | 第43-46页 |
| ·凝聚力建设 | 第43页 |
| ·交流合作技能的培养 | 第43-44页 |
| ·便于合作学习的场所 | 第44-46页 |
| 第4章 教学方法 | 第46-56页 |
|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原则 | 第46-47页 |
|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 第47-49页 |
| ·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47页 |
| ·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作用 | 第47-48页 |
| ·教师的新要求 | 第48-49页 |
| ·体现工作过程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 第49-54页 |
| ·贯穿性方法 | 第50-52页 |
| ·局部性方法 | 第52-54页 |
| ·促进有效的合作学习 | 第54-56页 |
| 第5章 教学试点 | 第56-66页 |
| ·基本情况 | 第56-57页 |
| ·试点课程 | 第56页 |
| ·试点班级 | 第56-57页 |
| ·执行试点老师 | 第57页 |
| ·试点情况 | 第57-64页 |
|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试点 | 第57-62页 |
|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试点 | 第62-64页 |
| ·教学体会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附录 | 第72-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