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前言 | 第8-16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近年来班级管理的研究 | 第8-10页 |
2、近年来班级常规管理的研究 | 第10-11页 |
3、文献研究小结 | 第11页 |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班级 | 第11-12页 |
2、班级管理 | 第12-13页 |
3、班级常规管理 | 第13页 |
(四) 本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1、研究内容 | 第13页 |
2、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3、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在诉求 | 第16-19页 |
(一) 班级常规管理为班级创造有序生活环境 | 第16-17页 |
(二) 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管理班级的“切入点” | 第17页 |
(三) 常规管理能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 第17-18页 |
(四) 常规管理促进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第18-19页 |
二、班级常规管理存在的问题表征 | 第19-27页 |
(一) 班级常规管理的目标不清 | 第19页 |
(二) 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不全面 | 第19-20页 |
(三) 班级常规管理主体单一 | 第20-23页 |
1、班主任 | 第20-21页 |
2、任课教师 | 第21页 |
3、学生 | 第21页 |
4、家长 | 第21-23页 |
(四) 班级常规管理方法简单 | 第23-24页 |
(五) 班级常规管理的封闭性 | 第24-27页 |
1、班级管理与家长沟通不够 | 第25-26页 |
2、班级管理与社会教育协调不够 | 第26-27页 |
三、班级常规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7-40页 |
(一) 教师教育管理理念滞后 | 第27-30页 |
1、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准确 | 第27页 |
2、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 | 第27-29页 |
3、教师对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和要求缺乏正确的认识 | 第29页 |
4、教师对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 第29-30页 |
(二) 班级常规管理评价体系不健全 | 第30-34页 |
1、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发展性评价 | 第30-31页 |
2、评价过分追求量化 | 第31-32页 |
3、评价主体单一化 | 第32-33页 |
4、评价的内容不科学、不全面 | 第33页 |
5、缺少健全的评价政策文件 | 第33-34页 |
(三) 班级常规管理深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34-36页 |
1、偏重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 | 第35页 |
2、围绕成绩管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35-36页 |
(四) 不良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 | 第36-37页 |
1、多元化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 | 第36页 |
2、“读书无用论”的消极影响 | 第36-37页 |
3、电视节目、网络和游戏冲击着中学生的思想 | 第37页 |
(五) 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滞后 | 第37-40页 |
1、家长的道德品质影响孩子的成长和班级管理 | 第37-38页 |
2、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和能力培养 | 第38页 |
3、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 第38-39页 |
4、留守孩子和离异家庭孩子缺乏关爱和适当的教育 | 第39-40页 |
四、优化班级常规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 第40-65页 |
(一) 树立先进的班级常规管理理念 | 第40-41页 |
1、通过常规管理,形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 第40页 |
2、通过常规管理,形成学生良好的品质 | 第40-41页 |
(二) 提高班级常规管理者的素质 | 第41-46页 |
1、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素养 | 第41-44页 |
2、提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教育素养的策略 | 第44-45页 |
3、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 | 第45-46页 |
4、提高家长参与班级常规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 第46页 |
(三) 细化班级常规管理内容 | 第46-48页 |
(四) 丰富班级常规管理方法 | 第48-53页 |
1、讲解明理法 | 第48-49页 |
2、歌诀法 | 第49页 |
3、活动训练法 | 第49-50页 |
4、评比竞赛法 | 第50-51页 |
5、目标管理法 | 第51-52页 |
6、榜样示范法 | 第52页 |
7、规范制约法 | 第52-53页 |
(五) 健全科学的班级常规管理评价体系 | 第53-62页 |
1、班级常规管理评价的应然目标 | 第53-54页 |
2、增加班级常规管理评价的主体 | 第54-56页 |
3、丰富班级常规管理评价的方法 | 第56页 |
4、丰富班级常规管理评价的内容 | 第56-62页 |
(六) 加强班级常规管理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调 | 第62-65页 |
1、加强家校合作 | 第62-63页 |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充分利用媒体舆论 | 第63页 |
3、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争取教育主动 | 第63-64页 |
4、要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 第64页 |
5、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 第64-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