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第五节 研究特色和创新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现状评析 | 第14-19页 |
第一节 汽车消费信贷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14-15页 |
一、汽车消费需求拉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 第14-15页 |
二、汽车消费信贷推动汽车消费和汽车产业发展 | 第15页 |
第二节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阶段 | 第15-17页 |
一、1995 年至1998 年9 月的萌芽阶段 | 第16页 |
二、1998 年10 月至2003 年6 月的爆发阶段 | 第16-17页 |
三、2003 年6 月至2004 年8 月的调整阶段 | 第17页 |
四、2004 年8 月至今的稳步发展阶段 | 第17页 |
第三节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与评析 | 第17-19页 |
第三章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评析 | 第19-23页 |
第一节 汽车金融公司对汽车集团的作用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汽车金融公司的特性 | 第20-21页 |
一、作用的全面性 | 第20页 |
二、业务的多元性 | 第20页 |
三、性质的多样性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与现状评析 | 第21-23页 |
第四章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SWOT 分析 | 第23-35页 |
第一节 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优势 | 第23-27页 |
一、立场优势 | 第23-24页 |
二、市场优势 | 第24-25页 |
三、产品优势 | 第25-27页 |
四、专业优势 | 第27页 |
第二节 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劣势 | 第27-29页 |
一、融资渠道和资金运作欠缺 | 第27-28页 |
二、业务单一规模较小 | 第28-29页 |
三、客户数据库规模较小 | 第29页 |
四、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质量难以控制 | 第29页 |
第三节 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机遇 | 第29-31页 |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汽车消费贷款提供发展空间 | 第29-30页 |
二、国家政策支持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 | 第30页 |
三、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提供机会 | 第30-31页 |
四、汽车消费信贷拥有巨大潜在市场 | 第31页 |
第四节 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威胁 | 第31-35页 |
一、中国的信用体系仍不完备 | 第31-33页 |
二、漫长低效的违约救济 | 第33-35页 |
第五章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 第35-46页 |
第一节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 第35-37页 |
一、扩大记录所涉及人数和信息覆盖面 | 第36-37页 |
二、提高上报质量的准确性 | 第37页 |
三、建立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 | 第37页 |
四、加快个人信用立法 | 第37页 |
第二节 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推广汽车消费信贷产品 | 第37-39页 |
一、大力开发新的信贷产品 | 第38页 |
二、建立稳健灵活的营销模式 | 第38页 |
三、强调“售后服务”的重要性 | 第38-39页 |
四、创立汽车金融公司的品牌 | 第39页 |
第三节 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 第39-42页 |
一、通过发行金融债券获得资金来源 | 第39-40页 |
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 | 第40-41页 |
三、通过其他方式融资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的担保制度 | 第42-43页 |
一、统一车辆抵押流程 | 第42页 |
二、允许自助抓车救济 | 第42-43页 |
第五节 将保险机制引入汽车消费信贷 | 第43-44页 |
一、恢复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 | 第43页 |
二、为借款人投保人身保险 | 第43-44页 |
第六节 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 第44-46页 |
一、外部合作模式 | 第44页 |
二、内部合作模式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