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一、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一) 参与的定义 | 第9页 |
(二) 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定义 | 第9-10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一) 实现教育培养目标需要“主体参与” | 第11页 |
(二) 落实二期课改精神需要“主体参与” | 第11页 |
(三) 提升教师素质需要“主体参与” | 第11-12页 |
(四) 促进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主体参与”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四、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二)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 第18页 |
五、论文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 教育学理论 | 第18-19页 |
(二) 哲学的基础 | 第19-20页 |
(三) 心理学的基础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2-27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一) 主体参与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 第22-23页 |
(二) 主体参与式教学是提高增强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 | 第23页 |
(三) 主体参与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目标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可行性 | 第24-27页 |
(一) 新课程改革使教材内容为主体参与式教学提供了基础 | 第24-25页 |
(二) 新课程改革聚焦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为主体参与式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点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 第27-34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的现状 | 第27-31页 |
(一) 主体参与的时间 | 第27-29页 |
(二) 主体参与的范围 | 第29页 |
(三) 主体参与的形式 | 第29-30页 |
(四) 主体参与的目的 | 第30-31页 |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1-34页 |
(一) 应试教育的体制限制了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存在空间 | 第31-32页 |
(二) 师生之间主体错位,关系疏离 | 第32页 |
(三) 教师教学方法的局限和理论认识的匮乏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原则、策略和途径 | 第34-58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原则 | 第34-35页 |
(一) 主体性原则 | 第34页 |
(二) 全员性原则 | 第34页 |
(三) 全程性原则 | 第34-35页 |
(四) 全面性原则 | 第35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策略 | 第35-50页 |
(一) 备课环节设计围绕“主体参与” | 第35-37页 |
(二) 课堂上落实“主体参与” | 第37-46页 |
(三) 课后反馈关注“主体参与” | 第46页 |
(四) 评价标准体现“主体参与” | 第46-50页 |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途径 | 第50-58页 |
(一) 开展探究性活动课 | 第50-53页 |
(二)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第53页 |
(三) 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教学活动 | 第53-54页 |
(四) 开展专题活动 | 第54-58页 |
第五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 第58-60页 |
一、教师应该多补充综合性的知识 | 第58页 |
二、教师应该多关注前沿性的知识 | 第58-59页 |
三、教师应该多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 | 第59-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