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页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一)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0-12页
  1、理论意义第10-11页
  2、现实意义第11-12页
 (二) 相关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理论概述第13-20页
 (一) 网络的涵义及功能第13-15页
  1、网络的产生及发展第13-14页
  2、网络的主要功能第14-15页
 (二)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概念的界定第15-16页
 (三)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特征第16-18页
  1、虚拟性第16页
  2、开放性第16-17页
  3、交互性第17页
  4、丰富性第17-18页
  5、超时空性第18页
  6、导向性第18页
 (四)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类型第18-20页
  1、高校德育网络环境按其规模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网络环境和微观网络环境第18-19页
  2、高校德育网络环境按其性质划分,可以分为良性网络环境和恶性网络环境第19页
  3、按网民行为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把高校德育网络环境划分为信息网络环境、娱乐网络环境、商业网络环境、人际交互网络环境等第19-20页
三、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第20-30页
 (一)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现状第20-23页
  1、黄色信息、暴力信息侵袭网络的各个角落第21页
  2、信息垃圾的泛起第21-22页
  3、网络中信息垄断、语言霸权、文化冲突毕现,意识形态渗透加剧第22页
  4、网络犯罪与日剧增,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第22-23页
 (二) 网络环境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新契机第23-25页
  1、网络环境催生人们的现代观念,带来了现代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第23页
  2、网络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载体和发展契机第23-24页
  3、网络环境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手段,为高校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条件第24页
  4、网络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德育信息资源,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德育的渠道,极大地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第24-25页
 (三) 网络环境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第25-30页
  1、网络信息的传播使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地位受到挑战第25-26页
  2、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对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26-28页
  3、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提出的挑战第28-29页
  4、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方法提出的挑战第29-30页
四、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功能第30-40页
 (一)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内在功能第30-37页
  1、高校德育网络环境与人的社会化第30-33页
  2、高校德育网络环境与人的现代化第33-35页
  3、高校德育网络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第35-37页
 (二)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外在功能第37-40页
  1、网络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第37-38页
  2、网络环境对政治的影响第38-39页
  3、网络环境对军事的影响第39页
  4、网络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第39-40页
五、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构建与优化第40-53页
 (一)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构建与优化的原则第40-42页
  1、教育性原则第41页
  2、科学性原则与“人本”原则第41页
  3、实效性原则第41-42页
 (二)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构建与优化的策略第42-43页
  1、系统构建策略第42页
  2、强优弱劣策略第42页
  3、特色构建策略第42页
  4、调控疏导策略第42-43页
 (三)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良性运作机制的构建第43页
  1、建立权威、高效、负责的领导运作机制第43页
  2、建立严格的信息滤选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第43页
  3、建立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互动的育人机制第43页
 (四)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优化的途径与方法第43-53页
  1、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开放、积极的心态面对网络环境,迎接挑战第44-45页
  2、提升网络技术,构筑信息沟关,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第45-46页
  3、完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对网络的管理第46-47页
  4、加快和完善网络立法,大力开展网络法规教育,建设有序的网络环境第47-48页
  5、提高高校师生信息素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规范网络行为第48-49页
  6、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形成抵卸不良思想文化的社会氛围第49-50页
  7、家庭、学校、社会广泛参与,协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第50-51页
  8、切实加强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后记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师课程观研究
下一篇:中国轿车服务营销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