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水泥工业论文

少熟料水泥耐久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O 绪论第9-20页
 0.1 引言第9页
 0.2 水泥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第9-11页
  0.2.1 水泥工业现状第9-10页
  0.2.2 发展趋势与对策第10-11页
 0.3 耐久性研究现状第11-13页
  0.3.1 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现状第11-12页
  0.3.2 混凝土耐久性评价第12-13页
 0.4 少熟料水泥研究第13-16页
  0.4.1 少熟料水泥的定义第13-14页
  0.4.2 少熟料水泥实现途径第14-15页
  0.4.3 少熟料水泥研究进展第15-16页
 0.5 本论文提出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0.5.1 本论文提出的意义第16-17页
  0.5.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参考文献第18-20页
1 少熟料水泥配比研究第20-30页
 1.1 水泥熟料第20-22页
  1.1.1 熟料矿物组成优化第20-21页
  1.1.2 水泥熟料微细化第21-22页
 1.2 混合材料第22-25页
  1.2.1 混合材料的作用机理第22-23页
  1.2.2 粉磨工艺设计第23-25页
 1.3 少熟料水泥配比研究第25-28页
  1.3.1 试验原材料及方法第25-26页
  1.3.2 混合材掺量与强度相关性第26-28页
 本章小结第28页
 参考文献第28-30页
2 粉煤灰少熟料水泥(FAC)第30-51页
 2.1 前言第30-33页
  2.1.1 粉煤灰的应用研究现状第30-32页
  2.1.2 粉煤灰在水泥中的应用第32-33页
 2.2 粉煤灰活性的激发第33-36页
  2.2.1 机械活化第33-34页
  2.2.2 化学活化第34-35页
  2.2.3 热力活化第35页
  2.2.4 本文中粉煤灰的激发方式第35-36页
 2.3 助磨剂的选择第36-40页
  2.3.1 助磨剂的作用机理研究第36-37页
  2.3.2 助磨剂选择标准第37页
  2.3.3 粉磨方式的选择第37页
  2.3.4 试验第37-39页
  2.3.5 助磨剂在实际生产中的使用方法第39-40页
 2.4 粉煤灰少熟料水泥的研制第40-43页
  2.4.1 试验用原材料第40页
  2.4.2 试验方法与设备第40页
  2.4.3 生产工艺流程第40-41页
  2.4.4 正交试验第41-43页
 2.5 水泥技术性能第43-46页
  2.5.1 细度、密度第43页
  2.5.2 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第43-44页
  2.5.3 水泥水化热第44-45页
  2.5.4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第45-46页
 2.6 水化产物微观分析第46-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3 煤矸石少熟料水泥(CGC)第51-68页
 3.1 前言第51-54页
  3.1.1 煤矸石应用研究现状第51-53页
  3.1.2 煤矸石在水泥中的应用第53-54页
 3.2 煤矸石的活性第54-60页
  3.2.1 煤矸石的烧制第55-59页
  3.2.2 煤矸石激发剂的选择第59-60页
 3.3 煤矸石少熟料水泥的研制第60-63页
  3.3.1 试验用原材料第60-61页
  3.3.2 生产工艺流程第61页
  3.3.3 试验方法与设备第61页
  3.3.4 正交试验第61-63页
 3.4 水泥技术性能试验第63-64页
 3.5 水化产物微观分析第64-66页
 本章小结第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4 少熟料水泥耐久性研究第68-86页
 4.1 引言第68-69页
 4.2 长期强度第69-72页
  4.2.1 长期强度测试第69-71页
  4.2.2 强度形成和发展机理第71-72页
 4.3 护筋性能第72-75页
  4.3.1 水泥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机理第72-73页
  4.3.2 护筋性能测试第73-75页
 4.4 抗碳化性能第75-77页
  4.4.1 碳化机理研究第75-76页
  4.4.2 影响碳化的因素第76页
  4.4.3 碳化试验第76-77页
 4.5 抗硫酸盐侵蚀第77-83页
  4.5.1 硫酸盐侵蚀机理第78-79页
  4.5.2 主要影响因素第79-80页
  4.5.3 抗硫酸盐试验第80-81页
  4.5.4 试验结果及讨论第81-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5 少熟料水泥混凝土性能第86-111页
 5.1 少熟料水泥混凝土的制备第86-91页
  5.1.1 按耐久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第86-90页
  5.1.2 本文中的少熟料水泥砼配合比第90-91页
 5.2 基本性能第91-93页
  5.2.1 拌合物和易性第91页
  5.2.2 拌和物容重第91-92页
  5.2.3 力学性能第92-93页
 5.3 耐久性能第93-108页
  5.3.1 抗渗性能第93-97页
  5.3.2 抗冻性能第97-102页
  5.3.3 混凝土的收缩第102-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1-113页
 6.1 结论第111-112页
 6.2 展望第112-11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作者简介第115-116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基于心理外部性的视角
下一篇:企业人事激励的经济学分析--基于薪酬与晋升关系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