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鲜切果蔬的生产现状 | 第12-13页 |
·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国内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国外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鲜切胡萝卜加工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原料 | 第15-16页 |
·去皮、切分 | 第16页 |
·清洗、沥干 | 第16页 |
·包装 | 第16-17页 |
·贮藏、运输及销售 | 第17页 |
·提高鲜切胡萝卜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 | 第17-18页 |
·抑制微生物 | 第17-18页 |
·防止脱色 | 第18页 |
·涂膜处理 | 第18页 |
·本论文立项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鲜切胡萝卜原料选择研究 | 第20-26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原料处理 | 第2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测试指标与方法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同一产地不同胡萝卜品种的感官评定 | 第22页 |
·同一产地不同品种的理化性状分析 | 第22-23页 |
·产地条件对胡萝卜加工性能的影响 | 第23页 |
·不同品种贮藏性比较 | 第23-24页 |
·胡萝卜生长指数的变化 | 第24页 |
·胡萝卜质地的变化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胡萝卜切分后生理变化研究 | 第26-34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材料 | 第26页 |
·原料处理 | 第26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切分后胡萝卜呼吸强度变化 | 第27-29页 |
·鲜切胡萝卜渗出物水平的变化 | 第29页 |
·鲜切胡萝卜pH 值的变化 | 第29-30页 |
·鲜切胡萝卜颜色的变化 | 第30页 |
·鲜切胡萝卜硬度的变化 | 第30-31页 |
·鲜切胡萝卜POD 活性的变化 | 第31页 |
·鲜切胡萝卜乙烯生成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鲜切胡萝卜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鲜切胡萝卜清洗护色剂的筛选 | 第34-39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材料 | 第34页 |
·原料处理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鲜切胡萝卜清洗消毒技术 | 第35-36页 |
·鲜切胡萝卜护色技术研究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自发气调小包装及其对鲜切胡萝卜保鲜效果的研究 | 第39-52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原料处理 | 第40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1页 |
·温度对自发气调包装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包装袋大小筛选 | 第41-43页 |
·PE 和PVC 保鲜膜保鲜效果比较 | 第43页 |
·不同配方保鲜膜对鲜切胡萝卜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43-49页 |
·不同配方抗菌保鲜膜抗菌效果对比 | 第49-50页 |
·鲜切胡萝卜专用保鲜膜应用效果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52-55页 |
·鲜切胡萝卜专用品种的评价指标 | 第52页 |
·影响胡萝卜切分后的生理变化的主要因素 | 第52页 |
·鲜切胡萝卜表面脱色的原因分析 | 第52-53页 |
·透气、透湿、防霉保鲜膜性能参数 | 第53-54页 |
·自发气调包装对鲜切胡萝卜保鲜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5-57页 |
·筛选出鲜切胡萝卜加工专用品种 | 第55页 |
·探讨了鲜切胡萝卜的生理变化规律 | 第55页 |
·确定了适用的杀菌剂及保鲜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 第55页 |
·筛选出鲜切胡萝卜护色剂的新配方 | 第55页 |
·明确了鲜切胡萝卜自发气调小包装袋的应用参数 | 第55页 |
·确定了适宜包装鲜切胡萝卜的保鲜膜材料 | 第55页 |
·确立了鲜切胡萝卜的加工工艺技术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