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通史论文--研究、考订、评论论文

先秦时期北方食品科技变迁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1页
   ·食品科技史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国内的研究状况第12-14页
     ·国外的研究状况第14-15页
   ·选题的背景第15页
   ·研究地域与研究内容的界定第15-16页
     ·研究地域的界定第15-16页
     ·研究内容的界定第16页
   ·食品科技史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之探讨第16-18页
     ·饮食文化第16-17页
     ·食品科技的定义第17页
     ·关于食品科技史结构框架第17-18页
   ·食品科技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研究的目的第18页
     ·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9-21页
     ·研究思路第19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食品科技第21-34页
   ·饮食状况第21-24页
     ·野味杂陈—采集渔猎时期原始先民的饮食状况第21-22页
     ·主、副食出现——原始农业出现后先民的饮食状况第22-24页
   ·原始社会的加工技术第24-32页
     ·初级加工—从原料到食料第24-28页
       ·粮食加工工具大创新第24-26页
       ·粮食加工技术与流传第26-27页
       ·调味品及其加工第27-28页
     ·次级加工——从食料到食品第28-32页
       ·火的发明及意义第28页
       ·烹饪技术第28-31页
       ·生物技术—酿酒第31-32页
   ·粮食的贮藏第32页
     ·罐藏第32页
     ·仓藏与窖藏第32页
   ·总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的食品科技第34-46页
   ·饮食状况第34-37页
     ·食物原料第34-36页
     ·饮食层次出现第36-37页
   ·饮食理论第37-38页
     ·调味理论与烹调理论第37-38页
     ·饮食卫生第38页
   ·三代的加工技术第38-42页
     ·初级加工——从原粮到食粮第38-40页
       ·粮食加工第38-39页
       ·调味品及其加工第39-40页
     ·次级加工——从食料到食品第40-42页
       ·食物原料的选择第40页
       ·烹调技术渐增第40-41页
       ·生物技术的应用第41-42页
   ·三代时的贮藏技术第42-44页
     ·粮食的贮藏第42-43页
       ·地上贮藏第43页
       ·地下贮藏第43页
     ·果蔬贮藏第43-44页
       ·干藏第43-44页
       ·菹藏第44页
       ·冷藏第44页
   ·总结第44-46页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食品科技第46-69页
   ·饮食状况第46-49页
     ·食物原料第46-48页
     ·粮食定量与餐制的形成第48页
     ·饮食生活的阶层差异迥第48-49页
   ·饮食理论第49-52页
     ·烹饪理论总论第50页
     ·五味调和理论第50-51页
     ·膳食平衡理论第51-52页
     ·饮食卫生与营养饮食第52页
   ·贮藏(保鲜)技术第52-59页
     ·粮食的保藏第52-57页
       ·粮仓第53-55页
       ·粮食的储藏方式第55-57页
     ·食品贮藏方法第57-59页
       ·冰藏第57-59页
       ·干藏法第59页
       ·熏藏法第59页
   ·加工方法第59-67页
     ·初级加工——从原粮到食料第60-65页
       ·粮食加工第60-61页
       ·调味料的加工第61-65页
     ·次级加工——从食料到食品第65-67页
       ·主食的烹饪第65页
       ·稀馔的烹调第65-66页
       ·新烹调方法第66页
       ·生物技术第66-67页
   ·总结第67-69页
第五章 先秦食品科技的现代反思第69-80页
   ·先秦食品科技变迁的基本趋势第69-71页
   ·先秦食品科技变迁的主要原因第71-74页
   ·先秦食品科技的特点及其评价第74-80页
附表:《史前主要粮食出土情况统计表》第80-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致谢第89-90页
作者简介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球素的模型与建模方法--动画角色造型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语义的汉语句法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