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27页 |
| 一、 病原学 | 第9-11页 |
| 1 、 PRRSV的基本特征 | 第9-10页 |
| 2 、 PRRSV遗传变异 | 第10页 |
| 3 、 PRRSV的培养特性 | 第10-11页 |
| 二、 PRRSV的分子结构 | 第11-16页 |
| 1 、 基因组构成 | 第11-12页 |
| 2 、 两种基因型代表株基因组结构的比较 | 第12页 |
| 3 、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2页 |
| (1) 5’端非编码区(5’UTR) | 第12-13页 |
| (2) 3’端非编码区(3’UTR) | 第13页 |
| (3) ORF1 | 第13-14页 |
| (4) GP2蛋白 | 第14页 |
| (5) GP3蛋白 | 第14页 |
| (6) GP4蛋白 | 第14页 |
| (7) E蛋白 | 第14-15页 |
| (8) M蛋白 | 第15-16页 |
| (9) N蛋白 | 第16页 |
| 三、 PRRSV的免疫学特性 | 第16-18页 |
| 1 、 对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 | 第16-17页 |
| 2 、 细胞免疫 | 第17页 |
| 3 、 体液免疫 | 第17-18页 |
| 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18页 |
| 1 、 发病机制 | 第18页 |
| 2 、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18页 |
| 五、 诊断 | 第18-21页 |
| 1 、 临床诊断 | 第19页 |
| 2 、 病毒分离 | 第19页 |
| 3 、 血清学诊断 | 第19页 |
| (1) 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 | 第19-20页 |
| (2) 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 | 第20页 |
| (3) 血清中和试验(SN) | 第20页 |
|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0页 |
| (5)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第20-21页 |
| 六、 免疫防制 | 第21-23页 |
| (1) PRRSV灭活苗 | 第21-22页 |
| (2) PRRSV弱毒苗 | 第22-23页 |
| (3) PRRSV基因工程苗 | 第23页 |
| 七、 PRRS流行病学研究 | 第23-24页 |
| 八、 国内PRRS流行情况 | 第24-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8页 |
| 一、 材料 | 第27-30页 |
| 1 、 PRRS病料 | 第27页 |
| 2 、 引物 | 第27页 |
| 3 、 细胞系 | 第27-28页 |
| 4 、 质粒载体 | 第28页 |
| 5 、 菌种 | 第28页 |
| 6 、 试剂及配制 | 第28-29页 |
| 7 、 仪器 | 第29-30页 |
| 二、 方法 | 第30-38页 |
| 1 、 实验方案 | 第30-31页 |
| 2 、 病料和病毒分离株阳性鉴定 | 第31页 |
| 3 、 病料中R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 4 、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32-33页 |
| 5 、 PRRSV的分离与鉴定 | 第33页 |
| 6 、 RT-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33页 |
| 7 、 PCR产物胶回收 | 第33-34页 |
| 8 、 DH5α、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35页 |
| 9 、 基因克隆 | 第35-36页 |
| (1) 目的基因的连接 | 第35页 |
| (2) 转化 | 第35页 |
| (3) 抽提质粒 | 第35页 |
| (4) 重组质粒酶切及PCR鉴定 | 第35-36页 |
| 10 、 基因测序 | 第36页 |
| 11 、 测序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 第36页 |
| 12 、 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载体 | 第36-38页 |
| 结果 | 第38-56页 |
| 1 、 PRRS阳性病料的鉴定 | 第38页 |
| 2 、 GXA株的分离 | 第38-40页 |
| (1) CPE显微镜观察及照片 | 第38-39页 |
| (2) 分离毒TCID_(50) | 第39页 |
| (3) GXA株的RT-PCR鉴定 | 第39-40页 |
| 3 、 各基因片段的扩增及回收 | 第40页 |
| 4 、 重组质粒的酶切及PCR鉴定 | 第40-42页 |
| 5 、 测序结果和比较分析 | 第42-54页 |
| (1) 国内外PRRSV毒株 | 第42-43页 |
| (2) PRRSV GXA株E蛋白基因 | 第43-47页 |
| (3) PRRSV GXA株M蛋白基因 | 第47-51页 |
| (4) PRRSV GXA株N蛋白基因 | 第51-54页 |
| 6 、 原核表达质粒载体的构建及酶切鉴定 | 第54-56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56-61页 |
| 1 、 引物特异性 | 第56页 |
| 2 、 连接与转化 | 第56-57页 |
| 3 、 结果的可靠性 | 第57页 |
| 4 、 PRRSV GKA株的分离 | 第57-58页 |
| 5 、 同源性分析 | 第58-59页 |
| 6 、 抗原变异 | 第59-60页 |
| (1) E基因变异情况 | 第59页 |
| (2) M基因变异情况 | 第59-60页 |
| (3) N基因变异情况 | 第60页 |
| 7 、 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载体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