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 录 | 第9-13页 |
1 导 论 | 第13-29页 |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就业与失业的一般概念 | 第15-16页 |
·制度 | 第16-18页 |
·再就业选择 | 第18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肯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的福利思想 | 第19-20页 |
·否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的福利思想 | 第20-23页 |
·其他的经济分析 | 第23-25页 |
·本研究的理论架构及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研究的架构 | 第25-27页 |
·研究总体、样本规模及抽样方法。 | 第27-28页 |
·数据获得 | 第28-29页 |
2 失业人群的社会经济特征 | 第29-41页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失业者分布 | 第30-35页 |
·武汉市失业者概况 | 第30-35页 |
·荆州失业人口分布 | 第35页 |
·洪湖失业状况 | 第35页 |
·调查样本失业者的分布特征 | 第35-41页 |
·分地区失业者年龄分布特征 | 第36页 |
·失业者性别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失业者职业和企业性质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失业者文化和专业职称分布情况 | 第38-39页 |
·分地区失业者婚姻状况 | 第39-41页 |
3 失业者再就业选择的制度背景 | 第41-59页 |
·失业保险制度的建构 | 第41-44页 |
·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 | 第41-42页 |
·现阶段失业保险的内容和水平 | 第42-43页 |
·失业人员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规定 | 第43-44页 |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 第44页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构 | 第44-51页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之前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 | 第44-46页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 第46页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46-51页 |
·再就业政策的建构 | 第51-56页 |
·享受再就业优惠的对象 | 第51页 |
·企业享受再就业优惠的条件 | 第51-52页 |
·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程序 | 第52-56页 |
·失业者失业保险、低保、再就业政策的享有情况 | 第56-59页 |
·失业者享有失业保险状况 | 第56-57页 |
·失业者享有最低生活保障情况 | 第57-58页 |
·失业者享有再就业优惠政策情况 | 第58-59页 |
4 所有制与失业者的再就业选择 | 第59-65页 |
·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 | 第59-61页 |
·研究假设 | 第59-60页 |
·概念和变量介绍 | 第60-61页 |
·所有制与失业者货币福利 | 第61-63页 |
·所有制与失业保险 | 第61-62页 |
·分所有制住房福利享有情况 | 第62-63页 |
·分所有制失业者的再就业选择 | 第63-65页 |
·分所有制的再就业期望 | 第63-64页 |
·分所有制的失业者再就业 | 第64-65页 |
5 地区与失业者的再就业选择 | 第65-75页 |
·失业再就业制度享有的地区差异 | 第65-68页 |
·失业保险制度享有的地区差异 | 第65-66页 |
·失业者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 | 第66-67页 |
·失业者再就业优惠政策享有的地区差异 | 第67-68页 |
·再就业的主观选择 | 第68-71页 |
·工作选择的愿望 | 第68-70页 |
·对工作条件的要求 | 第70-71页 |
·不同地区失业者的再就业行为 | 第71-75页 |
·找工作的方式:面试、求职途径 | 第71-72页 |
·工作的性质:是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 | 第72-73页 |
·再就业的工资收入及时间状况 | 第73-75页 |
6 性别与失业者再就业的选择 | 第75-83页 |
·制度政策实施中的性别差异 | 第75-77页 |
·失业保险制度实施中的性别差异 | 第76-77页 |
·再就业优惠政策的性别差异 | 第77页 |
·分性别对失业责任的认知 | 第77-80页 |
·对失业责任的认知 | 第77-78页 |
·再就业的观念 | 第78-79页 |
·再就业的主观选择 | 第79-80页 |
·再就业的性别差异 | 第80-83页 |
·找工作的方式 | 第80-81页 |
·目前从事的工作的性质 | 第81页 |
·再就业的性别差异 | 第81-83页 |
7 失业者再就业选择制度影响的工作搜寻模型分析 | 第83-94页 |
·失业者工作搜寻的一般分析 | 第83-88页 |
·失业者的一般工作搜寻模型 | 第83-84页 |
·失业者保留工资的确定和制约因素 | 第84-85页 |
·现阶段失业者保留工资的确定 | 第85-87页 |
·企业的用工价格 | 第87页 |
·政府工资指导价位 | 第87-88页 |
·失业保险制度下的失业者工作搜寻分析 | 第88-91页 |
·理论模型 | 第88-89页 |
·失业者保留工资确定影响因素 | 第89页 |
·失业保险制度下失业者保留工资的确定 | 第89-91页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构下的失业者工作搜寻分析 | 第91-94页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工作搜寻模型 | 第91-92页 |
·低保金领取者保留工资的确定 | 第92-94页 |
8 失业者再就业选择制度影响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94-107页 |
·失业者再就业的一般成本收益分析 | 第94-96页 |
·失业者再就业的一般成本 | 第94-96页 |
·失业者再就业的一般收益 | 第96页 |
·失业保险金领取者就业选择的成本分析 | 第96-100页 |
·失业保险制度下失业者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分析 | 第97-98页 |
·失业者就业选择的失业保险零机会成本分析 | 第98-100页 |
·失业保险制度下再就业的收益 | 第100页 |
·低保制度下失业者就业选择的成本分析 | 第100-104页 |
·失业者享有最低生活保障情况 | 第100-101页 |
·失业者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配套救助情况 | 第101-103页 |
·低保受助者再就业选择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103-104页 |
·失业者就业选择成本的模型构建 | 第104-107页 |
·几个必要的假设 | 第104页 |
假设一: 假设政策对所有人都是一致的,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获取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的帮助。 | 第104页 |
·失业者就业选择的成本 | 第104-107页 |
9 失业者再就业选择制度影响的博弈分析 | 第107-116页 |
·政府与失业者之间的博弈 | 第107-112页 |
·社会福利博弈 | 第107-108页 |
·福利博弈的混合策略解 | 第108-110页 |
·不同救助方式下的福利博弈 | 第110-111页 |
·福利博弈的实际表现 | 第111-112页 |
·失业保险制度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112-116页 |
·社会福利制度建构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112-113页 |
·“搭便车”行为博弈 | 第113-114页 |
·实际博弈表现 | 第114-116页 |
10 失业者再就业选择制度影响的替代效应分析 | 第116-126页 |
·概念和理论模型 | 第116-118页 |
·基本概念 | 第116-117页 |
·理论模型和假设 | 第117-118页 |
·失业保险替代率及替代效应 | 第118-121页 |
·失业保险的实际替代率计算 | 第118-119页 |
·失业保险替代效应的分析 | 第119-120页 |
·对失业保险替代效应的认识 | 第120-121页 |
·最低生活保障的替代效应分析 | 第121-126页 |
·最低生活保障替代率的计算 | 第121-122页 |
·最低生活保障的替代效应分析 | 第122页 |
·对最低生活保障金替代效应的认识 | 第122-126页 |
1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失业者的再就业选择 | 第126-141页 |
·最低生活保障下失业者失业保险、再就业政策享有情况 | 第126-129页 |
·受助者与非受助者失业保险享有情况 | 第126-127页 |
·失业者享有的优惠政策 | 第127-129页 |
·最低生活保障下失业者再就业观念 | 第129-137页 |
·失业责任的认知 | 第129-132页 |
·对再就业责任的认识 | 第132-133页 |
·再就业的主观选择 | 第133-137页 |
·最低生活保障下的再就业行为 | 第137-141页 |
·找工作的方式 | 第137-138页 |
·从事有收入工作的情况 | 第138-141页 |
12 结语 | 第141-147页 |
·结论 | 第141-142页 |
·失业保险及相关制度对再就业选择的刚性影响 | 第141页 |
·在研究中提出的假设并没得到有力的支持,有些甚至是对我们假设的反动。 | 第141-142页 |
·低保金领取者再就业表现更为积极,但实际再就业效果较差。 | 第142页 |
·讨论 | 第142-145页 |
·建议 | 第145-147页 |
·个人尊严的回护 | 第145页 |
·以再就业替代社会援助 | 第145页 |
·引导经济理性的原则 | 第145-146页 |
·鼓励受助者再就业,不因非正式工作收入而减少失业者应该享有的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 第146-147页 |
致 谢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