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铁联运的集装箱装卸设备配置与集卡衔接组织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8页 |
|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装卸设备选型与配置研究 | 第13-15页 |
| ·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优化配置研究 | 第15-16页 |
| ·集装箱码头搬运设备数量优化配置研究 | 第16-17页 |
| ·公铁联运协调组织研究 | 第17页 |
| ·综述小结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2 集装箱公铁联运的无缝链接 | 第21-27页 |
| ·集装箱公铁联运无缝链接概述 | 第21-22页 |
| ·集装箱公铁联运无缝链接基本要求 | 第22-23页 |
| ·集装箱公铁联运无缝链接组织 | 第23-26页 |
| ·铁路集装箱到达重箱作业流程 | 第23-24页 |
| ·集装箱公铁联运衔接组织内容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装卸工艺方案比选 | 第27-39页 |
|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装卸工艺的选择原则 | 第27-28页 |
|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集装箱装卸工艺方案介绍 | 第28-31页 |
| ·正面吊运机工艺系统 | 第28-29页 |
| ·轨道式龙门起重机工艺系统 | 第29-30页 |
| ·轮胎式龙门起重机工艺系统 | 第30页 |
| ·混合工艺系统 | 第30-31页 |
| ·铁路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的性能对比 | 第31-38页 |
| ·不同装卸工艺系统的装卸设备对比 | 第31-32页 |
| ·不同装卸工艺系统的作业区占地面积对比 | 第32-35页 |
| ·不同装卸工艺系统与公铁联运的适应性对比 | 第35-37页 |
| ·不同装卸工艺系统的综合比较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集装箱中心站装卸设备配置的模型及算法 | 第39-63页 |
| ·装卸设备数量配置的双目标优化模型 | 第39-45页 |
| ·装卸设备日均综合成本C_g | 第39-43页 |
| ·平均每车组在装卸线上的停留时间T | 第43页 |
| ·双目标优化模型 | 第43-45页 |
| ·装卸设备配置双目标优化模型的求解算法 | 第45-50页 |
| ·双目标优化模型的MEACO算法 | 第45-46页 |
| ·确定决策变量及其取值范围 | 第46-47页 |
| ·目标函数中时间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47-50页 |
| ·模型验证 | 第50-58页 |
| ·目标函数的部分参数值 | 第51-52页 |
| ·轨道式龙门起重机数量配置 | 第52-55页 |
| ·正面吊运机数量配置 | 第55-57页 |
| ·装卸工艺系统的比选 | 第57-58页 |
| ·实证分析 | 第58-61页 |
| ·目标函数C_g的计算 | 第58-60页 |
| ·目标函数T的求解 | 第60-61页 |
| ·配置结果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5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集卡与装卸设备衔接组织研究 | 第63-81页 |
| ·集卡与装卸设备的衔接组织内容 | 第63-64页 |
| ·集卡与装卸设备衔接作业的量化研究 | 第64-69页 |
| ·集卡与装卸设备的衔接作业成本 | 第64页 |
| ·衔接作业成本模型 | 第64-65页 |
| ·模型参数计算 | 第65-69页 |
| ·实证分析 | 第69-80页 |
| ·模型验证 | 第69-75页 |
| ·应用模型确定2015年集卡的组织方案 | 第75-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全文总结 | 第81页 |
| ·创新点 | 第81-82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作者简历 | 第87-9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