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星上交换和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页
 1.2 国外卫星网络发展现状第10-12页
 1.3 卫星网络通信关键技术第12-13页
 1.4 卫星网络关键技术仿真第13-14页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14页
 1.6 本文的研究成果第14-16页
第二章 星上交换技术比较第16-28页
 2.1 透明转发技术第16-19页
  2.1.1 透明转发原理第16-17页
  2.1.2 终端通信第17-18页
  2.1.3 应用第18页
  2.1.4 性能分析第18-19页
 2.2 标签交换第19-24页
  2.2.1 星上ATM交换第19-20页
  2.2.2 副载波交换第20-21页
  2.2.3 副载波—光调制第21-22页
  2.2.4 终端通信第22-23页
  2.2.5 应用第23页
  2.2.6 性能分析第23-24页
 2.3 分组交换第24-26页
  2.3.1 IP分组交换原理第24页
  2.3.2 与地面网络互联第24-25页
  2.3.3 应用第25页
  2.3.4 性能分析第25-26页
 2.4 星上交换技术分析第26-27页
  2.4.1 交换技术复杂性第26页
  2.4.2 性能提高方法第26-27页
  2.4.3 星上交换设计思想第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一种新型的星上交换技术—PBS第28-48页
 3.1 PBS交换技术原理第28-35页
  3.1.1 光突发交换第28-29页
  3.1.2 PBS交换原理第29-30页
  3.1.3 接入星节点第30-31页
  3.1.4 中继星节点第31-33页
  3.1.5 卫星网络管理第33-35页
 3.2 突发数据分组汇聚算法设计第35-40页
  3.2.1 突发数据分组汇聚第35-36页
  3.2.2 超前汇聚法第36-38页
  3.2.3 算法模拟与分析第38-40页
 3.3 信道分配算法设计第40-44页
  3.3.1 信道分配第40-41页
  3.3.2 输出端口顺序轮询法第41-43页
  3.3.3 算法模拟与分析第43-44页
 3.4 PBS交换性能分析第44-47页
  3.4.1 查表第44页
  3.4.2 缓存容量第44-45页
  3.4.3 交换开关第45页
  3.4.4 延迟第45-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半实物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现第48-62页
 4.1 卫星网络半实物仿真技术第48-52页
  4.1.1 半实物仿真技术第48页
  4.1.2 卫星骨干网模型第48-51页
  4.1.3 移动终端接入模型第51-52页
  4.1.4 半实物仿真平台管理第52页
 4.2 半实物仿真节点设计与实现第52-58页
  4.2.1 仿真节点设计第52-55页
  4.2.2 仿真节点实现与测试第55页
  4.2.3 链路控制第55-57页
  4.2.4 PBS交换系统设计第57-58页
 4.3 仿真第58-61页
  4.3.1 仿真平台的运行控制第58-59页
  4.3.2 仿真平台的扩展第59-60页
  4.3.3 仿真方法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总结第62-63页
 5.1 已完成的工作第62页
 5.2 进一步的工作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录 1: 攻硕期间发表和已录用的文章第64-65页
附录 2: 算法模拟及结果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再认识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