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网络文学本体研究

引论: 网络语境的文学本体方法论第1-35页
 一、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第16-24页
  1. 哲学本体论与本体方法论第16-19页
  2. 文学本体论的现象学维度第19-24页
 二、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本体价值第24-35页
  1. 合法性的“在场”追问第24-29页
  2. 本体表征的显性与隐性第29-35页
上篇: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第35-125页
 第一章 媒介赋型:数字化载体的技术螺旋第36-52页
  一、“E媒”延伸的艺术狐步第36-43页
   1. 口头文学阶段第37-38页
   2. 书写文学阶段第38-40页
   3. 网络文学阶段第40-43页
  二、数字化载体的符号话语第43-52页
   1. 文字式微而“读图”转向第44-46页
   2. 调整人对世界的审美聚焦第46-48页
   3. 拟象与复制的“真实”置换第48-52页
 第二章 比特叙事:链接文本的语言向度第52-69页
  一、电子语符的本体形态第52-61页
   1. 比特,一种“信息DNA”第53-56页
   2. 比特语符的双重形态第56-61页
  二、比特叙事的指涉方式第61-69页
   1. 作品向文本的变化,使话语指称成为“漂浮的能指”第62-64页
   2. 文本向超文本的转化,使隐含的语言指涉成为“滑动的所指”第64-67页
   3. 文字文本向多媒文本的延伸,改写了能指与所指的语言约定第67-69页
 第三章 欲望修辞:间性主体的孤独狂欢第69-86页
  一、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第70-79页
   1.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第70-74页
   2. 网络主体间性的生成方式第74-79页
  二、在场的欲望修辞学第79-86页
   1. 身体的铭写第79-82页
   2. 欲望的消费第82-84页
   3. 孤独者的对话与狂欢第84-86页
 第四章 在线漫游:赛博空间的虚拟真实第86-106页
  一、虚拟真实的技术美学第87-96页
   1. 虚拟与虚拟真实第87-89页
   2. 虚拟真实的美学第89-96页
  二、赛博空间的艺术边界第96-106页
   1. 生活真实、艺术真实、虚拟真实第97-101页
   2. 电子牧场的艺术边界第101-106页
 第五章 存在形态:电子文本的艺术临照第106-125页
  一 网络文学的文本范式第107-117页
   1. 电子化的文字文本第108-110页
   2. 文学超文本第110-114页
   3. 多媒体文本第114-117页
  二、电子镜像的艺术蜕变第117-125页
   1. 网络文学的艺术化第118-120页
   2. 网络艺术的仿像化第120-122页
   3. 仿像艺术的生活化第122-125页
下篇: 网络文学的本体价值第125-225页
 第六章 体制重建:原点解构的谱系转换第126-145页
  一、技术“格式化”对文学惯例的消解第126-135页
   1. 文学存在方式的易位第127-131页
   2. 文学创作模式的变异第131-133页
   3. 文学传播形式的革命第133-135页
  二、谱系置换的“原点”重建第135-145页
   1. “文学是什么”——网络世界的自由女神第137-138页
   2. “文学写什么”——数字化生存的本真叙事第138-140页
   3. “文学怎么写”——电子代码的形上学第140-143页
   4. “文学干什么”——虚拟世界的“波普”情结第143-145页
 第七章 民间立场:在线民主的母语回归第145-164页
  一、话语平权的“新民间文学”第146-154页
   1. 民间本位:网络作者秉持的立场第146-149页
   2. 平庸崇拜:网络写作的认同范式第149-151页
   3. 感觉撒播:网络文本的生成视界第151-154页
  二、消费母语的“脱口秀”第154-164页
   1. 消费意识形态的文化表达第155-159页
   2. 民间母语表达的价值限度第159-164页
 第八章 电子诗意:文学性的祛魅与返魅第164-183页
  一、图文语像的艺术祛魅第165-175页
   1. 电子文本的祛魅方式第166-169页
   2. 虚拟世界的审美关系第169-171页
   3. 艺术经典性的消解第171-175页
  二、艺术灵境中的诗性返魅第175-183页
   1. 重铸科学诗意化境界第176-178页
   2. 虚拟世界的行为诗学第178-181页
   3. 数码叙事对文学审美形态的置换第181-183页
 第九章 文化表征:后现代语境的“图-底”关系第183-202页
  一、网络表征的文化语境第184-193页
   1. 网络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第184-187页
   2. 后现代文化语境的观念裂变第187-193页
  二、后现代隐喻的解构逻辑第193-202页
   1. 网络在线用平面空间模式解构文学的深度时间模式第195-197页
   2. 网络主体间性使本原性自我建构转向非中心化主体零散第197-198页
   3. 网络功能方式用自娱娱人的消费逻辑置换了承担性审美观念第198-201页
   4. 网络欣赏以交互式运动审美解构对整一性作品风格的诗意品味第201-202页
 第十章 人文蕴含:技术原道的意义承载第202-225页
  一、数字化的精神现象学第203-213页
   1. 数字化的哲学局限第204-208页
   2. 数字化的美学悖论第208-213页
  二、技术原道的人文隐含第213-225页
   1. 高技术隐含高人文第214-218页
   2. 网络文学的人文底色第218-225页
结语: 网络文学本体的审美建构第225-235页
 一、审美技术主义批判:坚守文学的本体论承诺第227-229页
 二、网络凡俗化写作:重视新民间文学的审美提升第229-231页
 三、重建文学范式:探寻电子文本的艺术创新第231-235页
参考文献第235-251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251-253页
声明第253-254页
致谢第254页

论文共2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联翻译论与跨文化商务谈判
下一篇:保险代位求偿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