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4页 |
·立题的意义及科学依据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 材料和结构损伤力学基本理论 | 第14-28页 |
·损伤力学基本原理 | 第14-17页 |
·研究材料损伤的意义 | 第14页 |
·损伤的定义 | 第14页 |
·损伤力学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损伤力学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页 |
·损伤变量的引入 | 第15-16页 |
·损伤力学重要假设 | 第16-17页 |
·损伤量的测量 | 第17页 |
·损伤力学基本原理 | 第17-23页 |
·热力学状态变量与损伤变量 | 第17-18页 |
·热力学第一定律 | 第18-19页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第19-20页 |
·热力学变量与损伤本构方程 | 第20-22页 |
·最小熵增原理与损伤演化方程 | 第22-23页 |
·损伤力学模型 | 第23-28页 |
·损伤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一维弹性损伤模型 | 第24页 |
·弹性各向同性损伤模型 | 第24-25页 |
·弹性各向异性损伤模型 | 第25-28页 |
2 振动与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 第28-40页 |
·引言 | 第28页 |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 | 第28-32页 |
·振动方程的模态叠加解法 | 第29-30页 |
(a) 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的解法 | 第29页 |
(b) 含阻尼振动系统的解法 | 第29-30页 |
·模态截断方法 | 第30-31页 |
·子空间迭代法 | 第31-32页 |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32-35页 |
·确定性信号分析 | 第33-34页 |
(a) 傅立叶级数三角形式 | 第32-33页 |
(b) 傅立叶级数指数形式 | 第33页 |
(c) 连续傅立叶变换 | 第33页 |
(d) 离散傅立叶变换 | 第33-34页 |
(e) 拉氏变换 | 第34页 |
·随机过程谱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频响函数分析 | 第35-40页 |
·确定性信号 | 第35-38页 |
(a) 单自由度频响函数分析 | 第36-37页 |
(b) 多自由度频响函数分析 | 第37-38页 |
·随机信号 | 第38-40页 |
(a) 系统在任意激励下的响应 | 第38页 |
(b) 系统在随机激励下的响应 | 第38-40页 |
3 四结点MINDLIN平壳有限单元 | 第40-58页 |
·引言 | 第40-48页 |
·板的位移场 | 第40-41页 |
·单元位移插值模式函 | 第41页 |
·板单元的应变-位移关系 | 第41-42页 |
·板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42-43页 |
·板加膜单元的位移场 | 第43页 |
·板加膜单元的位移-应变关系 | 第43-44页 |
·板加膜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44-45页 |
·平壳单元刚度阵和质量阵等推导 | 第45-47页 |
·板加膜单元的模型简化引起的刚度奇异性问题 | 第47-48页 |
·算例 | 第48-52页 |
·静力问题 | 第48-50页 |
·模态分析 | 第50-52页 |
·板加膜单元应力的推导 | 第52-57页 |
·四节点板加模单元位移场函数 | 第52-53页 |
·应力的推导 | 第53页 |
·应力算例 | 第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4 带损伤单元有限元分析 | 第58-74页 |
·引言 | 第58页 |
·损伤板力学性能分析理论 | 第58-64页 |
·各向同性损伤板的弹性力学理论基础 | 第59-61页 |
·各向同性基板上存在正交各向异性损伤时的有限元分析 | 第61-64页 |
·损伤板力学性能分析算例部分 | 第64-65页 |
·含损伤板架结构的静力动力特性 | 第65-72页 |
·损伤对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65-67页 |
·损伤对结构固有模态的影响 | 第67-69页 |
·损伤对结构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4-78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本文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 第75-76页 |
·相关问题的展望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