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 ·热泵概述 | 第8页 |
| ·地源热泵原理概述 | 第8-11页 |
|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研究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3-16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 第2章 地热换热器钻孔壁外的传热模型 | 第19-37页 |
| ·概述 | 第19-20页 |
| ·地热换热器周围的温度场 | 第20-29页 |
| ·关于地热换热器钻孔外传热模型 | 第20-22页 |
| ·地热换热器钻孔周围的非稳态温度场 | 第22-25页 |
| ·地热换热器钻孔周围的稳态温度场 | 第25-29页 |
| ·有限长线热源与无限长线热源模型的比较 | 第29-30页 |
| ·地热换热器钻孔壁的代表性温度 | 第30-35页 |
| ·孔壁中点温度简化计算式 | 第30-32页 |
| ·孔壁积分平均温度 | 第32-33页 |
| ·孔壁中点温度与孔壁积分平均温度之间的比较 | 第33-35页 |
| ·影响孔壁稳态过余温度的因素 | 第35-36页 |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36-37页 |
| 第3章 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的准三维传热模型 | 第37-48页 |
| ·概述 | 第37-38页 |
| ·钻孔壁内的传热模型简述 | 第38-41页 |
| ·一维的传热模型 | 第38-39页 |
| ·钻孔内二维的传热模型 | 第39-41页 |
| ·地热换热器钻孔壁内准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1-46页 |
| ·能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41-42页 |
| ·能量平衡方程的求解 | 第42-46页 |
| ·本章结论 | 第46-48页 |
| 第4章 地热换热器的效能和热阻 | 第48-62页 |
| ·概述 | 第48页 |
| ·传统换热器的效能 | 第48-49页 |
| ·地热换热器的效能 | 第49-51页 |
| ·二维模型理论上的不足 | 第51-52页 |
| ·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的热阻 | 第52-56页 |
| ·二维模型下钻孔内的热阻 | 第53-54页 |
| ·准三维模型下钻孔内的热阻 | 第54-55页 |
| ·二维与准三维模型比较 | 第55-56页 |
| ·实例计算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 ·设计实例计算对比 | 第57-59页 |
| ·地热换热器的整体设计方法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5章 双U 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 | 第62-77页 |
| ·概述 | 第62-63页 |
| ·叠加原理 | 第63-65页 |
| ·流体温度沿钻孔深度分布关系式 | 第65-72页 |
| ·单U 型埋管 | 第66-67页 |
| ·两组U 型管并联布置 | 第67-69页 |
| ·(1-3, 2-4)并联行程 | 第67-68页 |
| ·(1-2, 3-4)并联行程 | 第68-69页 |
| ·串联布置 | 第69-72页 |
| ·1-3-2-4 串.联行程 | 第69-70页 |
| ·1-2-3-4 串联行程 | 第70-71页 |
| ·1-2-4-3 串联行程 | 第71-72页 |
| ·钻孔内热阻 | 第72-73页 |
| ·不同的行程布置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6章 试验验证 | 第77-85页 |
| ·试验目的 | 第77页 |
| ·试验用工程简介 | 第77-78页 |
| ·试验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78-79页 |
| ·试验数据分析处理 | 第79-81页 |
| ·试验结果 | 第81-82页 |
| ·试验分析与结论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 附录1 主要符号表 | 第92-93页 |
| 附录2 双U 型埋管地热换热器循环流体温度分布函数 | 第93-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