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论 | 第1-8页 |
二、 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反讽内涵流变 | 第8-13页 |
(一) 传统反讽:修辞层面的辩论技巧 | 第9-11页 |
(二) 德国浪漫反讽:哲学层面人生与诗合一的重要手段 | 第11-12页 |
(三) 新批评反讽:文本层面的结构原则 | 第12-13页 |
三、 文学反讽的基本含义 | 第13-18页 |
四、 文学反讽的审美机制 | 第18-24页 |
(一) 澄明的视境:作者的距离控制 | 第18-21页 |
(二) 含泪的微笑:文学反讽的喜剧性因素 | 第21-22页 |
(三) 反讽产生巨大的文学张力 | 第22-24页 |
五、 文学反讽的后现代阐释 | 第24-31页 |
(一) 语境移植:反讽中的拼贴游戏 | 第25-27页 |
(二) 价值虚位与信仰缺席 | 第27-29页 |
(三) 主体萎缩:当代中国文学反讽中的后现代自我 | 第29-31页 |
六、 余论:反讽领地的拓殖 | 第31-33页 |
注释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