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13-15页 |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历程 | 第13-14页 |
·植物化感物质的种类 | 第14页 |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内生真菌对植物化感作用影响的研究与进展 | 第15-17页 |
·内生真菌的基本分类与特性 | 第15-16页 |
·内生真菌在植物化感作用中的作用 | 第16页 |
·植物细胞与内生真菌悬浮共培养 | 第16-17页 |
·雷公藤内生真菌对杉木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第二章 雷公藤优势化感作用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19-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材料来源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果分析 | 第21-25页 |
·雷公藤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1-22页 |
·优势化感内生真菌的筛选 | 第22-25页 |
·结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优势化感内生真菌的 26s rDNA ITS 鉴定 | 第27-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材料来源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内生真菌对受体杉木种子的化感作用研究 | 第30-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材料来源 | 第31页 |
·种子萌发率的测定 | 第31页 |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31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a-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结果分析 | 第34-41页 |
·对受体杉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4-36页 |
·对受体杉木种子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对受体杉木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对受体杉木种子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对受体杉木种子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对受体杉木种子 a-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内生真菌对受体杉木组培苗的化感作用研究 | 第43-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9页 |
·材料来源 | 第44页 |
·生长量的测定 | 第44页 |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44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45-46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46-47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金属元素 K+和 Ca 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9页 |
·对受体杉木组培苗生长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对受体杉木组培苗膜透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对受体杉木组培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对受体杉木组培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对受体杉木组培苗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对受体杉木组培苗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对受体杉木组培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对受体杉木组培苗体内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六章 内生真菌-愈伤组织悬浮培养液的初步质谱分析 | 第61-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材料来源 | 第61页 |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0-74页 |
·总结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3页 |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缩略语表 | 第81页 |
参与科研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