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0-12页 |
二、真实性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真实性理论探索 | 第20-38页 |
第一节 真实性研究的流派分析 | 第20-24页 |
一、客观主义真实性 | 第20-21页 |
二、建构主义真实性 | 第21-23页 |
三、后现代主义真实性 | 第23-24页 |
四、存在主义真实性 | 第24页 |
第二节 “舞台真实”的深度解析 | 第24-35页 |
一、旅游研究中的“舞台真实” | 第24-28页 |
二、艺术理论中的“舞台真实” | 第28-35页 |
第三节 本文真实性理论平台的构建 | 第35-38页 |
一、真实的“义”—本文真实性的理论释义 | 第35-36页 |
二、真实的“度”—真实性的“舞台设计”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 第38-55页 |
第一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 第38-46页 |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 第38-42页 |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主体 | 第42-44页 |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形式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研究 | 第46-53页 |
一、开发主体各方关系的不和谐 | 第47-49页 |
二、开发的“物质化” | 第49-51页 |
三、开发的功利化 | 第51-53页 |
第三节 真实性视角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 第53-55页 |
一、遏制过度商业化、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 第53页 |
二、有利于促进各方力量的平衡、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 第53-54页 |
三、有利于非遗发展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 第54页 |
四、有利于非遗开发理念的创新及与相关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基于真实性理论平台的非遗旅游开发路径探索 | 第55-75页 |
第一节 树立合理的非遗开发理念 | 第55-59页 |
一、全国掀起“非遗保护热潮”,力争非遗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 第55-56页 |
二、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制定有效措施督促政府部门加强非遗保护 | 第56-57页 |
三、加强非遗理论研究,为非遗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 第57页 |
四、建立健全非遗知识产权制度,规范非遗的开发管理和利益分配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汲取国外丰富多彩的非遗开发经验 | 第59-64页 |
一、在法律保障上观照日本经验 | 第59-61页 |
二、从“文化遗产日”汲取法国经验 | 第61-62页 |
三、以韩国民俗村为例解读韩国经验 | 第62-64页 |
第三节 设计我国非遗开发的独特“舞台” | 第64-75页 |
一、有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几点建议 | 第64-66页 |
二、不同类别非遗的开发思路 | 第66-70页 |
三、特定非遗开发的深度解析 | 第70-75页 |
第五章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的审视与思考 | 第75-82页 |
第一节 基于真实性理论平台和开发思路的案例审视 | 第75-80页 |
一、案例之开发背景分析 | 第75-76页 |
二、案例之开发理念分析 | 第76页 |
三、案例之开发特点分析 | 第76-80页 |
第二节 基于案例的真实性理论平台及开发思路反思 | 第80-82页 |
一、理论要随实践不断修订和进步—从“空间位移”说开去 | 第80-81页 |
二、注意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性—从真实性“度”的把握说开去 | 第81页 |
三、加强对非遗创意产业开发的理论支持—从公园的非遗创意产业说开去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后记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