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插图列表 | 第14-15页 |
表格列表 | 第15-16页 |
符号及缩写说明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3页 |
·工业监控系统的发展与趋势 | 第18-19页 |
·工业现场网络的变迁与远程监控系统的建立 | 第19-20页 |
·网络测量技术现状 | 第20-22页 |
·国内外进行网络测量的研究机构 | 第22-2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3-25页 |
·网络测量的意义 | 第23-24页 |
·分布式工业监控系统遇到的难题 | 第24-2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 第25-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本文组织与各章内容介绍 | 第27-28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网络测量、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第32-44页 |
·网络测量研究进展 | 第32-36页 |
·网络测量的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网络测量的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网络测量的分类 | 第34-36页 |
·网络性能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基本原理介绍 | 第36-37页 |
·基本性能指标 | 第37-38页 |
·网络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第38-41页 |
·服务质量(QoS)控制 | 第38-39页 |
·服务质量的度量 | 第39-41页 |
·流量控制技术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基于ε-SVR的静态监控网时延测量与预测研究 | 第44-64页 |
·引言 | 第44页 |
·时延预测与支持向量回归(SVR)研究概述 | 第44-50页 |
·时延测量与预测的意义 | 第44-45页 |
·时延测量采用的手段 | 第45-46页 |
·时延预测算法比较 | 第46-48页 |
·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 | 第48-50页 |
·时延预测的假设与误差分析标准 | 第50-52页 |
·时延预测的方法论假设 | 第50页 |
·误差分析标准的制定 | 第50-52页 |
·基于ε-SVR的静态时延预测模型 | 第52-56页 |
·端到端时延测量模型 | 第52-53页 |
·时延数据分析与校验 | 第53-54页 |
·对静态样本数据的预测建模 | 第54-56页 |
·实现与实验 | 第56-59页 |
·结果与评价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第四章 基于ε-SVR的动态监控网时延测量与预测研究 | 第64-82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监控网结构可靠性评估 | 第65-71页 |
·可靠性分析常用指标的确定 | 第65-67页 |
·监控网拓扑结构分析方法描述 | 第67页 |
·对环形拓扑的评估 | 第67-69页 |
·对树形拓扑的评估 | 第69-70页 |
·对星型拓扑的评估 | 第70-71页 |
·基于ε-SVR的动态时延预测模型 | 第71-79页 |
·动态时延变量的参数化 | 第71-73页 |
·预洲算法设计 | 第73-74页 |
·基于多项式核的预测研究与实验 | 第74-76页 |
·基于高斯径向基核的预测研究与实验 | 第76-77页 |
·基于Sigmoid核的预测研究与实验 | 第77-78页 |
·结果与评价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第五章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监控网关资源调度研究 | 第82-100页 |
·引言 | 第82-83页 |
·监控网中服务质量控制与流量控制的必要性 | 第83-84页 |
·监控网关QoS控制中的非合作博弈 | 第84-87页 |
·混合监控系统特点描述 | 第84-85页 |
·各种新的监控技术带来的问题 | 第85-87页 |
·博弈建模与Nash均衡讨论 | 第87-92页 |
·监控子系统的参数化 | 第87-88页 |
·多监控子系统的非合作博弈建模 | 第88-90页 |
·调度策略中Nash均衡的描述 | 第90页 |
·调度策略中Nash均衡的存在性及其证明 | 第90-92页 |
·调度方式求解 | 第92-97页 |
·解算模型的选择 | 第92-94页 |
·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 | 第94-95页 |
·仿真与实验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基于网络行为识别的监控网关流量控制研究 | 第100-122页 |
·引言 | 第100-101页 |
·网络测量与网络行为学 | 第101-102页 |
·各类控制系统网络行为特征分析 | 第102-103页 |
·控制策略研究 | 第103-110页 |
·基于行为判断的控制策略描述 | 第103-105页 |
·控制算法的设计 | 第105-107页 |
·仿真与实验 | 第107-110页 |
·关键区域双监控网关合作容错的研究 | 第110-113页 |
·双机热备份对可靠性的影响 | 第110页 |
·用马尔柯夫转移概率对备份点建模 | 第110-111页 |
·监控网关键集合点双机备份的可靠性分析 | 第111-113页 |
·对等网中控制系统网络行为的识别与控制研究 | 第113-119页 |
·对监控网中P2P流量的识别 | 第113-115页 |
·对P2P流量的控制算法 | 第115-117页 |
·P2P控制策略的实现、实验与讨论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第七章 分布式网络测量与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122-140页 |
·本系统的设计目标 | 第122页 |
·当今国内外同类系统研究水平概述 | 第122-124页 |
·系统构架与分块 | 第124页 |
·主要功能和特色 | 第124-132页 |
·链路层数据捕获模块 | 第124-126页 |
·混合协议分析引擎 | 第126-128页 |
·分布式lP层流量控制引擎 | 第128-129页 |
·一体化分析界面 | 第129-131页 |
·历史数据分析与数据导入 | 第131-132页 |
·技术关键和创新点 | 第132-134页 |
·具有时效性的动态双向环行TCP流缓冲区建立方法 | 第132页 |
·基于端口与内容混杂监测的协议识别方法 | 第132-133页 |
·多点联动的网络流量协同控制方法 | 第133-134页 |
·实际项目应用 | 第134-138页 |
·在大型旅游景区企业网中的应用 | 第134-136页 |
·在水电站远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第136-138页 |
·运行环境 | 第138-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0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总结 | 第140-141页 |
·进一步工作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获得的成果 | 第144-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 第146-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