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世界博览会及参展合同的概述 | 第10-19页 |
第一节 世界博览会与参展合同 | 第10-11页 |
一、世界博览会概述 | 第10-11页 |
二、参展合同概述 | 第11页 |
第二节 参展者的参展事务 | 第11-12页 |
一、参展者的参展过程 | 第11-12页 |
二、参展合同的签订与生效 | 第12页 |
第三节 参展合同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 第12-13页 |
第四节 参展合同的性质 | 第13-19页 |
一、参展合同属于国际法范畴论 | 第13-15页 |
二、主张参展合同属于国内法范畴论 | 第15-17页 |
三、参展合同是带有国际法性质的法律文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参展合同的体系与结构 | 第19-32页 |
第一节 参展合同的主体 | 第19-23页 |
一、主办国的组织架构 | 第19-22页 |
二、参展者参加世博会的组织架构 | 第22-23页 |
三、参展合同的签订主体 | 第23页 |
第二节 参展合同的适用法律 | 第23-29页 |
一、参展合同适用的国际法 | 第24-27页 |
二、参展合同适用的国内法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参展合同的体系 | 第29-31页 |
一、参展合同的体系构成 | 第29-30页 |
二、参展合同的体系设置理念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参展合同的结构安排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参展合同中的一般法律问题 | 第32-42页 |
第一节 参展者的展示空间 | 第32-34页 |
一、展馆的类型 | 第32-33页 |
二、场地的交接 | 第33-34页 |
三、上海世博会关于参展者展示空间的相关规定 | 第34页 |
第二节 参展者的商业活动 | 第34-36页 |
一、防止过度商业化原则 | 第34-35页 |
二、组织者对于商业活动的管理措施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政策上提供便利公共服务 | 第36-38页 |
一、排除垄断原则 | 第37页 |
二、公共服务的具体要求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取消世博会的赔偿 | 第38-39页 |
第五节 争端解决机制 | 第39-42页 |
一、参展合同中两类争端的解决方式 | 第39-40页 |
二、争端解决实践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参展合同中的特定法律问题 | 第42-56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 | 第42-44页 |
一、国展局对主办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 | 第42页 |
二、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上海世博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海关政策 | 第44-49页 |
一、国展局对主办国海关监管的要求 | 第44-47页 |
二、中国的海关监管法律现状及上海世博会的海关政策 | 第47-49页 |
第三节 税收 | 第49-50页 |
一、国展局对主办国税收优惠政策的要求 | 第49页 |
二、中国的税收制度现状及上海世博会的税收政策 | 第49-50页 |
第四节 保险 | 第50-52页 |
一、国展局对主办国保险制度的要求 | 第50-51页 |
二、上海世博会的保险制度 | 第51-52页 |
第五节 参展援助 | 第52-56页 |
一、非歧视原则的例外 | 第52-53页 |
二、中国政府及组织者制定的上海世博会参展援助政策 | 第53-56页 |
第五章 评价和建议 | 第56-60页 |
第一节 对参展合同的整体评价 | 第56-57页 |
一、综合性 | 第56-57页 |
二、国际法性 | 第57页 |
三、平衡性 | 第57页 |
第二节 对筹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工作的若干建议 | 第57-60页 |
一、遵循并积极利用国际规则 | 第57-58页 |
二、充分利用国展局沟通平台,注重与国际社会交流 | 第58页 |
三、充分发挥国内法规政策的支撑、细化、补充功能 | 第58-59页 |
四、借鉴既往世博会经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临时性政策和措施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